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高校思政课培训材料

时间:2023-05-16 08:15:05 浏览量:

高校思政课培训材料 所谓“共生”,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构成,因此,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还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也存在普遍的共生现象,教师、教材、课堂、学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功效,具有不可替代性。上述四维要素和谐共生、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生态。观照思政课课堂运行过程,教学要素个性被忽视,其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以致于思政课课堂难以产生“共轭效应”。因此,亟待厘清四维要素的基本关系、重塑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探索课堂协同教学策略。

一、共生理论下“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的客观依据 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的客观依据。思政课的课堂由教师、教材、课堂、学生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共生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由基本的要素构成,要素具有多种特性,相同要素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结构,要素形成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效用。从课堂教学不同要素之间的结构来看,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有限。思政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作用体现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系统运筹、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足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吞活剥”教材,而融入不够。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文本载体,更需要教师通过加工改造后以形成鲜活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吃透、改造、创造并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二是“固步自封”课堂,而开放不够。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但思政课课堂绝非是经院式学习的领地。一些思政课教师仅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放弃了创新。作为思政课课堂要积极融入社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达到“知信合一”“学用合一”“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2.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受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此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受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重复,学生创新受限。不同思政课教材在内容选取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材呈现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容易失去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二是课堂生硬灌输,学生活力不足。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会压缩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和研讨的时间,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进而削减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3.课堂中的“教”与“学”共融共生受限。课堂中的“教”与“学”共融共生受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教材—教师”关系看,教学设计上偏离学情,教材重构异向,师生共融受限。教材作为教育介体,一端连接着教师的“教”,另一端连接着学生的“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使教材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事实上,一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盲目偏离学情,教师将教材的内容奉为圭臬,忽视所授课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存在严重的教材重构异向问题,从而导致在教学设计中师生共融不够。二是从“学生—课堂—教师”关系看,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师生共生受限。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最理想的课堂状态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向同行。但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教师成了“单向度的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教育信息,获得反馈较少,教学全过程中忽视调控与反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丝毫不考虑学生的获得感,师生无法产生共情。另一方面,教师任由学生自主发挥,课堂演变成了“学生个性化展示”的空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师生共享不够,无法达成师生良性互动、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综上所述,由于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教育信息资源无法畅通流动,教育氛围开放程度低,学生、教师、教材与课堂未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二、构建“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协同创新机制 思政课课堂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构成。思政课教学要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与学生这四大基本要素形成不同的育人机制,探索思政课教学策略,建构兼容并蓄、互利共生的协同创新机制势。

1.构建畅通的教学机制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前提。一是心系教材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一方面,教师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所讲内容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教材出发又走出教材,进行教材的重构;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找出教材与学生学习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这些情况精准制定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发挥课堂功效。在教学中,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实践课堂仍然发挥巨大功效。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传授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延伸社会大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利用社会资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

2.激发学生学习内驱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关键。一是立足“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个性发展要求。“最近发展区”就是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困惑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调动好每一个学生内蕴的自主能动因素,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生共长。二是优化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时代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新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现实关注,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并适当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实现课堂教育过程生动、师与生相互配合、和谐互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理想信念形成。

3.促进教学机制与学习机制协同并驱是“四维一体”协同创新教学策略的精髓要义。思政课堂教学策略,既要突出教学机制的主导力,又要激发学习机制的内驱力。只有两者协同配合才能构建和谐畅通、共生发展的思政课堂。不容置疑,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引入了诸多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教学表达形式,但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创新、追求抬头率而舍弃思政课堂应有的理论自信与思想魅力。因此,根据思政课程特点、思政课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学生、教师、教材和课堂“四维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第一,创设“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教师将教材承载的理论知识传授给积极求知的学生,以启迪学生智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方面主导着学生知识、觉悟和能力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制于学生和教材。这就表明,教师、学生、教材彼此需要配合、融合。创设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协同创新,实现师生、教材之间的共融共生。第二,创设“教师—学生—课堂”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能动地适应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并积极反应教师传来的信息,才能使学习活动得以进行。同时,学生还必须以信息反馈的形式来与讲授活动形成联系,才能有效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活力。第三,创设“学生—课堂—教材”之间的有机融入机制。学生有机融入课堂和教材,把教材蕴涵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智库,在课堂内外积极思考教材含括的知识并拓宽教材中知识与社会的链接,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更加“有声有色”。因此,创设“四维一体”协同创新的课堂生态,为破解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的困境指明了探索方向。

三、“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要妥善协调共同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矛盾,促进要素之间平衡运作,提高教育共同体的整体效果;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各个要素之间形成合力,使教育共同体的整体功能要远大于要素的功能之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整体功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发挥“四维一体”思政课堂的整体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共生效应:“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和谐共生。思政课堂中学生、教师、教材、课堂这几个教育要素具有自身的属性,发挥各自特有的教育功效,四大要素秉承一致的教育目标,遵循一致的课堂教学规范,追求一致的立德树人教育价值,四个要素之间共生成长、共生发展,形成一个相融相通的教育共同体,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共生效应。

推荐访问:高校 材料 培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