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有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范文推荐)

时间:2022-11-07 11:50:08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有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有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范文推荐)

 一发展目标坚持长三角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江苏省的大公园梦田园乡村发展定位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以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为目标以体制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实现产业融合增值收益留在乡村构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富民增收的新载体努力把我市建设成苏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村三产融合样板区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加快促进乡村产 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一、发展目标 坚持长三角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江苏省的“大公园”“梦 田园”乡村发展定位,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以产业质量 效益双提升为目标,以体制、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 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实现产业融合增值收益留在乡村,构建结 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实施乡村振兴 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富民增收的新载体,努 力把我市建设成苏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村三产融合样板区, 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到 2022 年,全面建成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 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态河蟹六大百亿级产业体 系,形成一批链条完备的特色主导产业、内涵提升的农产品加工 流通业、功能健全的休闲农旅业、底蕴丰富的乡土新产业、多元 发展的乡村服务业,农业综合产值超 1000 亿元,农产品加工业 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 2.5: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值占县 域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

  二、明确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布局方向 (一)突出规模集聚,优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坚持六 大产业培育方向,制定县域“1+2”产业体系建设计划,实施工 厂化食用菌、花木电商、生态河蟹三个“单打冠军”产业建设行 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立足特色主导产业布局,构建“一 带三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一带”,即以古黄河沿线 果蔬产业为依托,打造集高端园艺、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于一体 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三区”,即以洪泽湖环线优质食味稻米 和大规格河蟹产业为基础,建设集规模农业、农(水)产品加工、 农业服务业于一体的以传统种养业延链补链为代表的融合发展 示范区;以沭阳县花木优势产区为主体,培育集园林造景、家庭 园艺、农村电商、物流快递于一体的以花木产业转型升级为代表 的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环中心城区周边果蔬种植、生态养殖为基 础,构建集高效种养、精深加工、农事体验、农旅休闲于一体的 以都市农业为代表的融合发展示范区。到 2022 年,全市建成全 产业链产值 50 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 5 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 品优势区 2 个。

 (二)坚持分类施策,提升农房改善产业配套水平。把农房 项目区作为乡村产业融合集成的重要载体,引导农业特色突出的 项目区优先发展高效设施种养、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 产业。按照“半日务工圈”导向,支持涉农重点镇、加工业基础 好的区域做大做强三产融合产业园,鼓励乡土底蕴足的项目区因

  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文创农业、涉农服务业等新业态。到 2022 年,农房改善区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探索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 模式。

 (三)聚焦脱贫攻坚,加快薄弱片区产业融合发展。把经济 薄弱片区作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先区域,建立重大项目刚性 布点制度,确保每年新开工农业重大项目中 30%以上落户经济薄 弱片区。加快补强三大片区和相对薄弱片区产业融合发展短板, 重点提升泗洪西南岗片区林果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和林牧循环产 业,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干果产业基地和肉食品加工区;推动成 子湖片区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农业旅游,立足特色渔业拓展渔事 体验、垂钓旅游等新业态,放大水韵特色;完善涟沭结合部片区 设施果蔬基地产地初加工、冷链仓储等配套设施,推动产业向育 苗研发以及加工物流两端延伸,构建面向苏南地区的“菜篮子” 供应基地。

 (四)强化园区建设,打造农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体。把园区 作为乡村产业融合的主战场,集成政策资源,加快构建一二三产 业有机整合、一体推进的园区经济综合体。加大国家、省级现代 农业园区申创进程,支持洋河新区创建省级农业高新区,争创国 家级农业高新区,逐步实现省级及以上园区县区全覆盖。遵循“镇 园一体”和“半日务工圈”方向,按照“一区多园”“一园多点” 的方式,优选部分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乡镇率先开展市级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向周边涉农重点乡镇辐射、覆盖。到

  2022 年,各县区均创成 1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省级示范 园,全市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三产融合产业园)15 个以 上。

 三、打造全方位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五)强化压舱石作用,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严格落 实“米袋子”责任制、“菜篮子”负责制,压紧压实重要农产品 保供县(区)主体责任,建好 385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 14 万 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生猪产能恢复。大力推广稻田综 合种养、稻经轮作兼作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提 高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到 2022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900 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410 万吨;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 84%, 出栏量保持在 240 万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 77%。

 (六)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六大产业体系。深耕六大 产业,持续补链强链。稻米产业重点抓好食味稻米种植扩面、稻 田综合种养扩面、稻米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两扩一提升”,构建 订单式产加销储全产业链。果蔬产业重点推进标准化基地、种苗 繁育中心、产后预处理设施、冷链仓储直供平台“四个建设”, 形成直供直销标准化产业体系。花木产业重点培育高端特色苗木 种植、园艺设计施工“两类主体”,加快产业提档升级。生猪产 业重点提高规模养殖、生态治理、冷链加工“三个能力”,推动 养殖大市向猪肉制品强市转型。肉禽产业重点强化粪污集中处理、 订单养殖、禽肉食品加工“三项能力”,搭建从牧场到餐桌的全

  产业链。河蟹产业重点聚焦标准化池塘改造、秋冬季暂养、种苗 繁育、品牌营销“四个突破”,打造保供周期最长“全国唯一春 节品蟹地”。到 2022 年,六大产业综合产值均超百亿元。

 (七)突出内涵型发展,加快配套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施 加工、冷链、电商三大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向镇村延伸。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行动,逐步推进蔬菜、果品、水产品 主产区初加工全覆盖,加快泗阳食用菌、桃果加工,泗洪、宿豫 稻米加工,泗洪猪肉加工,宿豫禽肉加工,经开区果蔬加工 7 个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实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行动,重点推 进果蔬、水产品、畜禽主产区产地型冷库及预冷设施建设,构建 形成以农业园区、农贸市场为枢纽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格局。实施 农产品线上销售提档升级行动,健全县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 乡镇标准化供货基地、村级电商服务站三级体系。到 2022 年,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600 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 200 亿元。

 (八)突出功能性挖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立足资源禀 赋和产业基础,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 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突出沭阳、宿豫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示范区提质,洋河全域休闲旅游经济塑造,洪泽湖、成子湖、 骆马湖和古黄河沿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扶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 的休闲农业精品村、主题农园、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串点成线, 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水平,

  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设,开 通乡村旅游公交专线、乡村旅游直通车,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进入 性。加强乡村旅游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停车、环卫、通 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能力。到 2022 年, 全市建成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 35 个、主题创意农园 40 个、乡村 旅游精品线路 10 条,休闲农业游客吸引度达 3000 人次/平方公 里以上。

 (九)注重价值链拓展,传承培育乡土特色产业。围绕传承 乡土文化、留住乡村味道,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工坊”。建立乡 土特色产品发展目录,甄选一批如云渡桃雕、陆集粉皮、钱集老 鹅等区域性特色产品,通过改良设备、改善工艺、再造流程,推 动乡土产业现代化。搭建乡土产业发展平台,在古黄河生态廊道、 农业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乡镇创业创新园因地制宜布局建设 乡村工坊,在市内热门景区、重要商业街区开设乡土特色产品街, 在网络第三方平台开办乡土产品专卖店,焕发乡土产业新生机。

 壮大乡村工匠队伍,加快培育一批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到 2022 年,全市培育一批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乡土特 色产业。

 (十)抓好多领域并进,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突出要 素集聚、主体多元、机制高效、体系完整,主攻两大领域。主攻 种源繁育能力提升,加快洪泽湖虾蟹、骆马湖河蟹、泗洪优质稻 米、宿城稻麦与蔬菜和洋河果蔬等种源基地建设,提高主导产品

  良种本地化供应能力。主攻生产服务能力提升,依托供销合作社 发挥体系作用,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测土配方施 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鼓励农民合 作社发挥组织作用,向社员提供耕种生产、农资采购、产品销售 等区块化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通过订单方式为农 户提供产、收、储、运全程化服务;支持专业服务主体发展,提 供模式成熟、机动灵活的多元化服务。到 2022 年,全市主导产 品基本实现良种本地化供应,大规格河蟹种源自给率达 86%,优 质稻种自给率达 98%;扶持 100 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 经营领域、提升服务能力。

 四、筑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十一)抓牢农业招商引资,提升大项目集聚力。坚持项目 化推进机制,借助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 施全市乡村产业重大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围绕六大产业链条 补强、县域“1+2”产业规模提升、“单打冠军”产业培育,健全 完善乡村产业重大项目清单,建设一批三产融合型亿元以上大项 目。到 2022 年,全市每年新竣工农业重大项目 100 个左右,其 中亿元以上三产融合型项目 5 个以上。

 (十二)做响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好产品影响力。以“宿有 千香”产品为重点,全面推进品牌强农战略。抓好上海、南京等 重点区域品牌推广,以“宿有千香·霸王蟹”为突破口,提升农 产品知名度。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按照“龙头企业+线下实体店”

  的模式,在长三角重点城市有序布局线下营销网络,推动品牌产 品进驻大型商超零售体系。深化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合作,打造 网络“爆品”。到 2022 年,“宿有千香”品牌年销售额突破 5 亿 元,“宿有千香”品牌估值超 5 亿元。

 (十三)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深融合源动力。突出龙头 企业在三产融合中的骨干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现代产 业要素引进集成,重点培育 15—20 家有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 大、带动能力强的本土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一批十亿元企业、全 国领军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突出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 业发展中的统筹作用,全面推广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创办村 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的“三社共建”模式, 在 2020 年完成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推进,增强村集体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凝聚力。突出家庭农场、合作社在规模经营 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培育清单,通过 订制化培训、贷款担保贴息等多种方式予以扶持。到 2022 年, 全市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 8 家、65 家,年产值 10 亿 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 10 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增 长率、示范合作社率分别达 10%、15%,建成“三社共建”示范 村 80 个。

 (十四)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提升强产业承载力。立足“建 设一个园区、支撑一片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定位,对标国家、 省级园区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市级园区建设水平。提升园区基础

  设施水平,按照“八通一平”(水、电、路、信、网、气、排污、 雨水收集和平整土地)标准,实现园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强化 园区公共配套,抓好种养基地、加工基地、种源繁育基地“三个 基地”和招商引资平台、农业高新技术转化平台、现代农业技术 展示平台、农民实训平台、营销管理平台“五个公共平台”建设, 形成支撑区域乡村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

 (十五)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打造快发展助推力。实施高标 准农田建设工程,按照“五统一”标准,逐步推进主导产业优势 区、经济薄弱地区、古黄河生态廊道沿线地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提升工程,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以 8 个万亩蔬菜基地、三大林果产业优势区、沭阳花木主产区为 重点,加快推进设施园艺领域 “机器换人”。实施智慧农业建设 工程,建成运行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农业大数据在精准生产、 质量监管、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 智慧应用,打造全市“智慧农业大脑”。依托国家、省、市三级 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物联网向六大产业核心基地覆盖,打造 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结合洋河农业高新区建设,积极探索物 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智能识别、人工智能等设施装备整体 应用示范研究,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全市 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区。到 2022 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 80%, 设施园艺机械化水平达 50%,农业物联网应用覆盖率达 30%。

 (十六)健全产业发展共享机制,强化小农户带动力。坚持

  利益联合,鼓励“资本下乡”,大力组织开展“万企联万村、共 走振兴路”活动,支持社会资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构建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订单农业、推行返租倒包、扩大股份合 作经营,与乡村集体、新型主体、小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 小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分享发展红利。坚持共创共享,支持以农 业园区、涉农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打造农 村“星创天地”;支持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四荒地”建设农 村电子商务创业园、农民创业孵化园等众创空间。到 2022 年, 全市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 家,订单农业面积超 100 万 亩,返租倒包、股份合作型农业基地超 200 个。

 五、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十七)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把产业振兴作为五级书记抓乡 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建立市县乡村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建 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推进机制。强化正 向激励与引导,对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支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 科学考评,考评结果与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等挂钩。科学编制市 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产能规划和主攻 重点。

 (十八)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加大土地供给力度,全面落实 新编制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 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 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市、县(区)每年单列不 少于 5%的建设用地计划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两项政策。

  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支持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 联营等方式与其它单位和个人共同兴办乡村产业,引导农村居民 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条件依法从事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 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项目用地审批,对现代农业、乡 村旅游业等农村合理业态,可以纳入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管理,依 法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申请用地。不得以点状用地和乡村旅游 等名义进行房地产项目建设。优化用地审批管理,设施农用地按 农用地管理,由乡镇政府备案并报县级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汇总, 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严禁以设施农业用地为名从事非 农建设。

 (十九)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强化政府“三农”投入优先保 障责任,推动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涉农财 政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规 模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拓展财政支农资金来源,积极 争取上级债券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农田基 础设施、农业物质装备、农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财政 资金撬动效应,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收益, 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乡村产业。

 (二十)强化金融支撑保障。增加金融支农有效供给,围绕 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优先满足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农产 品冷链仓储物流等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

  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农 产品,大力推广“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农业金融 产品,推广“无还本续贷”信贷产品,缓解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 周期错配矛盾。降低农业信贷成本,提升差别化利率定价能力, 进一步压降普惠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利率,推出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结算优惠套餐。健全农业担保体系,降低新型农业主体担 保费率,鼓励将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土地经营权、农机具依法 合规抵押融资;优化完善农业保险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探索依 托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创新养殖保险模式和财政支持方式,鼓 励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农业收益保 险。完善农业信用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对守信涉农经营主体倾斜 资源,进一步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的授信门槛、担保门槛。

 (二十一)强化人才资源保障。强化产业带头人建设,制定 “人才下乡”激励政策,鼓励城市高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下乡 创业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乡村产业人才库, 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巾帼新农民培育六大行动和“新农 菁英”培育计划,培育农村青年带头人。强化科技人才建设,推 动科技特派员实现县级全覆盖,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 业企业,落实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强化农业龙头 企业人才建设,鼓励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等形式,建立涉农高职院 校与企业间订单培训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成长型农业企业管理人 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新型农民建设,探索农民学历提升

  办法,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 系。

  

推荐访问: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 实施方案 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