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三平台”合力,解锁“作文难”苦恼

时间:2022-11-07 15:45: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三平台”合力,解锁“作文难”苦恼,供大家参考。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三平台”合力,解锁“作文难”苦恼

在“你认为自己的习作提升主要来源于哪方面”这一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是 在习作课上、阅读课上学到的分别有 15.3%、13.5%,也有 16.3%的学生认为是在 校外培训班中学到的,但有 42.8%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外辅导的作用起得最大。

   作文的进步来源于什么途径? 习作课 阅读课 课外辅导 校外培训班 其他 16% 12% 15% 14% 43% 在“你喜欢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吗?并给老师的教作文提出建议。”这一问 题的调查中,只有 23%的学生认为老师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却有 77%的学生或多 或少地给老师们提出了建议。二班的王同学希望老师能在他写作文时全程给他辅 导,从选材、构思到写提纲、修改。四班的赵同学希望老师在他写作文时遇到的 困难,能及时地让老师帮忙解决,以致于他写作文不会慌。

   喜欢老师的作文教学吗? 喜欢,已经无可挑剔 有点喜欢,但还是提出了建议 不太喜欢,有建议要提 2020 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世界。面对面的教学 成了不可能,停课不停学,非接触式的语文教学成了常态。钉钉直播、之江汇上 传作业、微信交流、邮箱收发信息,这些成了作文教学的方式。疫情背景下,老 师们努力转“危”为“机”,共同演绎空中习作课堂。

   二、云端互动,解锁“作文难”苦恼 结合之前对本校六年级师生的习作教学调查,笔者率先在自己班的习作教学 中进行云端辅导作文的试验。除了在每一次的习作课上着力教学,在课余时间老 师们可借助云端技术解锁学生作文难的苦恼。本文探讨的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老 师如何对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并提供习作的支架。习作教学,功夫在课外。

   (一) 借云端平台,变“不会写”为“我会写” 上文中王同学和赵同学对老师提出的建议,说出了其他孩子的心声。有不少 同学希望老师在他们写作文时候能给予足够的帮助。疫情背景下,互联网+的时 代,借力云端平台,提供学生习作的支架。

   1. 个别辅导,有针对性 通过钉钉、QQ、微信、邮箱等途径,保持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给学生在习 作前、习作中、习作后的全程辅助和点拨。

   当学生对作文毫无头绪时,老师通过微信语音通话等功能引导学生观察、感 悟、体验自己的生活。涵同学写“难忘的一件事”,他一开始的选材是和他出生 同年发生的 08 年汶川大地震。刚出生,就有记忆,这显然不合情理。经过我和 他长达十分钟的语音聊天之后,他终于确定了新的习作内容“妈妈为了让他中午 饭吃得好,连续两年给他带饭”这一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天天在经 历,写起来肯定有真情实感。

   当学生有内容可写但不善书面表达时,让他打开微信、手机备忘录等功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并用转声音为文字的功能。习作,从写话开始。对实在 基础薄弱的孩子来说,这样无疑提高了习作的自信。

   当学生作文形成了雏形,修改很重要。借助云端的指导修改,逐渐掌握写作 的技巧。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能力,有正确的认知,并能取长补短,为接下来初 中的习作做准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直接告知。运用 qq、微信的聊天功能,运用之江汇、钉钉的作业批改功 能,运用邮箱、手机的发信息功能,告诉学生在作文上还需要着力于哪 些方面的修改。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六年级学生 所欠缺的。在写作方法上,六年级的学生最欠缺但如果“挑一挑”能“摘 果子”。一部分学生喜欢直接写出自己所见所闻,一部分学生写作不分享 略,脚踩西瓜皮写到哪算哪,更有一部分学生写完就完事,修改的意识 全无。

   ②例文支持。“直接被告知”和“自己去发现”这两种途径,也许后者更让 人印象深刻。习作,是阅读教学的迁移。例文,需要老师去寻找、搜集,需要老师自己动笔写下水文。

   以上两种不限时空的一对一的辅导,更有针对性。老师能一针见血地给孩子 指出不足,并期待改进。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班级里不同孩 子的学习态度。郑同学原本语文基础一般,但是她乐于思考、积极主动,写作水 平提高很显著。临近毕业,她将国家级的征文一等奖收入囊中。

   ③生生互改,取长补短。利用之江汇的作业批改平台,在“互相可见”“互 相可评论”处打钩。同学们不仅可以看见别人的作文,还能对他人的作 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张同学的作文,在有了五个同学的评论之后,结合 自己的思考,很快修改完善了自己的习作。

   2.一对 n 辅导,技巧为先 前文的个别指导,也有对学生写作技巧上的指点。但是,一对一的互动,虽有针对性,但涉及的面窄。培养尖子生,也要保持班级全体的习作水平。为 了给学生有一个系统性学习写作技巧的机会,我借疫情期间的网课时间,选择 了一些习作微课,或自己制作、或借用他人的。例如,江北中心小学的毛东辉 老师系列微课《定“点”微写》《让人动起来》《把话写生动》;奉化李维勇老 师的复习微课《文体与表达》;海曙中心小学崔老师的《习作,如何提升语言 质量》等,适合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

   学生不仅倾听,而且拿起笔记录学到的知识点。对于所听到的内容,如有疑 问或一知半解的地方,老师组织学生在学完微课的后十分钟,在班级群里发起一 次“头脑风暴”。微课中提到方法,你的习作中用到过吗?学过的课文有出现过 吗?这样的习作方法,你认为最适合用于写哪一类作文呢? 非接触式的习作教学,在选材构思、语言组织、修改润色这三个阶段,随时 给予学生帮助,给学生答疑解惑。努力转变学生“不会写”为“我会写。” (二) 创发表平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当孩子们的作文成形、定型后,提供展示的机会。给别人看到自己的文章,是符合人的内心需求的。写作目的无非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两种,有机会我们要把写的内容给别人看,给该看的人看到。

   1.利用征文比赛的契机 每学期区级、校级等各层面都会举办各类征文比赛。这类比赛,就是亮相习 作水平的舞台。借这一舞台,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并在其中择优参加比赛。

   2.小记者发表的平台 《奉化日报》等报刊上的发表,也可促进学生习作兴趣。在班级里,老师鼓励 同学们积极投稿,多一点发表的机会。

   3.自制班刊、做班级微信公众号 比赛和发表,总是兼顾不到班级里习作水平一般的孩子。所以,自创班刊《繁 星》和班级微信公众号“小 D 老师教语文”作为前者的弥补,旨在让所有想写好 作文的孩子都有发表的机会,都有展现自己习作水平的机会。

   李同学是班级里最调皮的男生,陈同学的各科成绩常挂红灯,他们本没有机 会展示自己。但有了班刊和微信公众号,作文发表了,他们对于习作明显有了动 力,成功转化“要我写”为“我要写”。

   4.非正式的微发表 微信朋友圈、之江汇班级圈等平台展示自己的习作,虽不正式,而且能发表 的面很窄。但也是让大家看到孩子们习作的一种途径。在之江汇班级群,还可以 给你认为写得好的同伴作文点赞、献花,写下你的思考或建议。

   创发表平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发表了之后,孩子们自己看看自 己的作文,此时把自己从“作者”转化为“读者”。我想,读者意识也就逐渐形 成了。在以后的习作之路上,孩子们会享受到“读者意识”带来的好处。夏丏尊 认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

   (三) 观生活平台,变“没货写”为“写不完” 前文中的涵同学妈妈由于不放心孩子在校的午餐,所以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 给孩子做饭、送饭。这一件事,从孩子五年级就开始了。但是涵同学却看不到妈 妈的辛苦,打动不了他。碰到写“感动”“母亲”的题材,涵同学还是觉得“没 货写”。习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发现“习作点”的眼睛。观察体验,这一个环节,就是传统习作课堂无法实现的。

   在钉钉或者微信“习作学习小群”里,老师鼓励孩子们主动搜集让你有触动 的新闻、事件,并把朋友圈里、百度新闻里、电视中等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新闻动 态或者个人评论等链接发送至群里,供大家日常阅读,日积月累习作素材。

   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百年难遇。宅家不出门、过年不走亲访友;用封条封 住家门、每天被测两次体温;电视里铺天盖地的疫情发展和抗疫新闻等。如果孩 子们观察生活、用心体会,这些素材就能出现在他的作文里。另外,老师也要给 学生安全感,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写真话。习作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逐渐形成 健康正确三观的过程。

   三、完善推广,化习作“苦差”为“乐事” 云端习作教学实践,在我班已进行了一年,成绩显著。这一年里,我班同学 作文登报纸或者选编入书籍的有 15 人次,在奉化区级、校级等比赛中获奖的有 9 人次。在最后的毕业考中,我班的语文成绩在平行班里表现突出。

   当然,取样的不完整性,样本的数量不足,导致研究成果不具代表性,需继 续完善,并调整相应的云端习作教学策略。习作是“苦差”,但也是“乐事”。习 作教学,可以不止依靠在校时间的几节课,更需要在课后借云端这一桥梁,联结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感应,筑就师生的习作之梦。

  

推荐访问:标签 作文 合力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聚享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