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要:应对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供大家参考。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提要:应对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作为国家人才的输送地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出高素质、心里健康、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自闭、抑郁、精神分裂等问题屡见不鲜,焦虑、沮丧、偏执等更是成了大学生的通病。他们甚至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举动,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使得社会史无前例地开始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近期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新闻出现频率并未低于过去,这让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往往高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只是在课程安排上进行调整,每周增加一节心理健康的教育课;或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师或者医院资历较深的医生进行授课;再就是建立专项热线,为有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困惑于心理问题,到最后出现严重问题。工作做不到位是很多大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新媒体为主体,配合其他方式教育.应对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新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诞生为标志,由手机、博客、维客、播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掀起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它所缔造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印刷类、电子类媒体而言,实现了不可比拟的飞跃。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其心理机制、心理人格、道德认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了他们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步伐;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传者与受者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的边界,使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心灵空间与精神自由,赋予了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话语权;新媒体还不断地揭示社会弊端,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传媒世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信、公平、正义、正直等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们开辟了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精神交往第二世界,同时也给大学3生的心理养成带来一系列“副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难以调控与监管的空间: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匿名发布、传播、接受有害言行的可能和便利,特别是在网络、手机、博客等虚拟性、互动性强的媒体平台上,同步监管机制的缺失容易让腐化堕落、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其间,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现“多元异化”的迷惘;其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行为和接受行为采用了虚拟化的自我定位和交往方式,大学生们以隐匿的角色介入到传播过程之中,长时期浸淫其间,便会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增加孤独、苦闷、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形成无法自拔的“困境循环”.虚拟角色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下降,信任危机时刻闪现;再次,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网友”、“博友”(博客)、“播友”(播客)等崭新的交际平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社会交往的内涵与外延泡沫化膨胀,传统交际的种种约束外力在消解,传播区域与媒体本身结合度越来越高。大学生们青睐于这种摆脱熟人目光、舆论的快餐式交际方式,放纵着潜意识中追逐的欲望,而责任和义务在“隔断异化"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因此,大学生们一旦在此平台上遭遇交际挫折,容易滋生多疑、恐惧、敏感乃至麻木、冷漠等心理疾病。
由是观之,新媒体时代确实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竖起了一柄“双刃剑”。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契合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特点,强化“自我教育”功能,积极探索创新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4康教育这一特殊而又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要点入手: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一)更新思想
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作为先导,切实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思想。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新媒体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育经验、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才能从容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二)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
所谓传播技巧,是指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它是为传播内容、传播谋略服务的。通过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可以将要传播的信息意图传给大学生,对于社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灵活运用传播技巧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十分重要。作为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充分巧妙利用新媒体优势,增强教育效果。要求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结合实际特点开展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
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呈现群发式的症候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利用他们的心理认同感、群体归属感以及服从群体的从众行为,把求询者置于辅导与治疗的群体环境中,采取教师辅导、成员交流、讲座讨论、行为示范等形式,巧妙利用“同病相怜”的心理特征,让求询者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非唯一,他人也有着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程度。同时,在团体辅导中,求询者之间潜在地存在着情绪、态度和行为意向的互动,存在着相互感染的群体氛围和群体压力,存在着成员之间的模仿与监督,这些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获得与巩固。
三、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主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载体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一是努力实现心理健康理论课课堂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元融于一体,并且应用在心理健康理论课课堂教育实践中,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二是努力实现心理健康理论课课下互动。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心理健康理论课的教学直播、视频课堂、网络课堂、课题研究等教育内容通过校园网进行传输和覆盖,扩大教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二)主动巩固校园网络论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首先,依托校园网建立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舆情疏导机制.采取”疏堵结合,及时沟通"的办法,通过校园网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焦点、难点和疑点,及时作出判断、答复、澄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依托校园网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要积极建立一支由教师、辅导员、学生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版主、学生干部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队伍成员要积极活跃在校园网各个论坛版块中,对于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错误信息,要及时予以屏蔽或删除;积极发布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帖子。
(三)主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手段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建立班级“qq群”班级“飞信群",主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扩展到网络中,克服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次,打造学生班级“博客群”。班级博客是一个班级学生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学生们在班级博客群中可以自由发言,交流学习,分享感受。第三,打造学生班级“短信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手机短信传播信息,即时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如遇突发事件,要利用飞信及时向学生“短信群"发短信,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正确信息。
四、是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
(一)以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为核心的接受策略
第一,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良信息无孔不入,时刻影响着大学生。必须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第二,加强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主流文化网络论坛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策略
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论坛在客观上成了信息的重要传输者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影响力量。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尽快建设主流文化网络论坛,整体规划,稳步推进。一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上真正实现平等、敏捷、细致的教育交流。二要扩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心理辅导组织进入网络,扩展网络优势。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进行熏陶,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网络内外联动为中心的技术策略
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阵地,应抓住时机地找准切入点,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传统媒体中,报刊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体参与的机会。广播直接、广泛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展示一种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电视能提供各种生动的素材,满足视听感官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特别是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平等性等优势,组织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讨论,或直接利用BBS、E—mail、QQ、飞信、微信等与大学生进行在线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发挥网络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
五、是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教育者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导向贯穿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之中,通过大学生主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信念等心理特征的交互作用,才能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磨炼、自我陶冶、自我调适的和谐氛围,培植新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最终形成契合新媒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走向健康的数字化生存。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间和国内交流日趋频繁,全球相互依赖性增强,更便捷的交通和电信的进步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的交流将更为迅速和广泛。从全球范围看,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现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在它迅速发展的同时,它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高校应积极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功能,开展各种网络活动,培养自律、自省的心理意识,为大学生们装备“心理健康防火墙”.如成立各类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学生团体,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归属;重视校园网等各类新媒体的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对媒体信息进行过滤和净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将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处罚,等等。
在新媒体时代,用社会的舆论、学校的导向、亲朋好友的情感等多管齐下,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矛盾,获得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效果。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让大学生心理健康,心情阳光、心灵坦荡,达到较高的幸福指数,才能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贡献青春和热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2号文件。
[2]李卫红.利用网络新媒体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中国网,2009.[3]黄进。如何强化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知网
2007.[4]
赵弘。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