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煤矿周年庆征文(六篇)》 (精选文档)

时间:2022-11-22 19:20:06 浏览量:

《煤矿周年庆征文(六篇)》 精品文章《煤矿周年庆征文(六篇)》(篇一)心爱之地——我的xx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所生活工作的这片土地,偏僻微小,和外人提及,甚至只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煤矿周年庆征文(六篇)》 ,供大家参考。

《煤矿周年庆征文(六篇)》

  精品文章

  《煤矿周年庆征文(六篇)》

  (篇一)

  心爱之地——我的xx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所生活工作的这片土地,偏僻微小,和外人提及,甚至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知道。但每次出去,旁人问及我来自哪里,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xx。我很少去理会我回答后很多人眼里的不解和疑惑,因为在我心里,再也不会有哪一块土地会比这片我一直生活工作的地方更美好。

  打小开始,就从父辈们嘴里听说着大岩门、蛤蟆石、脚庵街等等一个个仿若从童话里出现的名称时,心里就一直在幻想着每一个名称的背后是不是都有着一个神话般美丽的故事。闲暇之余,父辈们会把这些名称的由来娓娓道来。儿时的心里,总觉得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是那般的神奇和美好。

  慢慢长大了,在这里读书,工作,除了感受到这座大山一直以来给我们的温润和回馈,在这座大山里永不服输、默默奉献的xx人更是一次又一次带给自己无限的动力和勇气。

  身为一个xx人,我知道。19xx年,xx钨矿正式开采。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解放了xx,从此在中国人民政府领导下的xx钨矿结束了手工作业,开始了机械采矿。1953年,xx钨矿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着手建设一个美丽的矿山。此后,xx以它富有的钨资源储备,一次又一次在全国钨业中扮演领头羊的角

  精品文章

  色。“天宝”牌黑钨精矿更是以免检之姿畅销国内外。但xx也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钨资源减少和九十年代初钨市场低迷的两大低谷时期。进入新世纪后,xx开始了快速发展。xx年,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

  在这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掘进,掘进,再掘进,充满信心和希望的xx人在这片土地上无私的奉献着,努力的奋斗着。他们为大矿脉的发现激动过,为年产的不断新高欢呼过,为在矿难中牺牲的同事悲伤过,也为旁人的不理解落寞过……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坚强不屈的xx人团结一致,任凭风雨兼程,从未停下过脚步,他们前赴后继,用有力的双手一边挖掘着大自然珍贵的馈赠,一边建设着自己美丽和谐的生活家园。

  身为一个xx人,我经历。在园长和蔼,阿姨可亲的xx幼儿园里玩耍。在教室明亮,设施齐全的xx小学中启蒙。在朝气蓬勃,良师众多的子弟中学里成长。在灯光篮球场顾不上看球赛,一边和小伙伴们疯玩,一边支着耳朵听现场解说员解说球场上的最新动态。在每周一大清早,栋长响亮的哨声中拖着扫帚出来和大伙一起打扫公共卫生区。感动着突然下雨时邻居们一起帮着收拾才做好的煤球。听着从低矮的平房搬到宽敞的楼房时人们欢乐的笑声。看到去工人俱乐部或是露天电影院看电影时人们的笑脸。高兴着自来水入户后小伙伴欢呼着说不用再挑水时的雀跃。还有每日里听到远远近近传来父母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端午时邻里互送粽子咸蛋,中秋时大伙一起坪中赏月,春节集体

  精品文章

  出动的走亲访友……智慧善良的xx人用满满亲情把矿山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里,大家彼此信任,彼此依靠,彼此都是对方的亲人。

  岁月缓缓流逝,自己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能为建设xx贡献力量的员工。每一年的春天,我都会爬上山,看新绿满眼,看杜鹃怒放,看远处群山蜿蜒,看山脚下错落有致的生活办公区,看大学生公寓和廉租房渐起,看宽阔笔直的道路,看越来越美丽的我的家乡……

  而就在自己已然置身于xx百年矿庆的时候,我看到:xx人正朝着年产量将突破xx00吨的目标坚实地迈进着,裕新白钨建设项目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矿山的数字化安全生产管理正在逐步实现中,纯静甜美的东江水已经悄然引入了每家每户,夜色中的花果山公园处处流光异彩、欢声笑语,紧张忙碌认真工作后同事们的满足幸福,员工家属的安居乐业……

  在某一日下班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我爱这里。我疑惑着,四处寻找声音来自哪里,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来,它来自于我的心里……

  (篇二)

  xx矿业公司之歌

  ——献给矿庆100周年

  退管中心黄存基

  站在高高的山岗

  瞭望我的xx钨矿

  精品文章

  我望见了幢幢高楼林立

  我望见了街道河一样流淌

  我望见了集市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我望见了社区人们适意、悠闲、徜徉

  站在高高的山岗

  瞭望我的xx钨矿

  我望见了队队戎装下井的矿工

  我望见了井口矿车来来往往

  我望见了堆堆矿石从巷道流出

  我望见了空中索道风中抖动琴弦一般

  站在高高的山岗

  瞭望我的裕新白钨采矿场

  我望见了挖矿、运矿作业忙碌

  百年老矿焕发青春有了新的开端

  几代人的梦想今天实现

  矿山的前途更加辉煌

  站在高高的山岗

  瞭望美丽妖娆的公园花果山

  我望见运动广场海一样辽阔

  我望见山上草木葳蕤生长

  我望见山顶逶迤起伏的凉亭甬道

  我望见鲜花盛开果子把树压弯

  精品文章

  站在高高的山岗

  瞭望我的xx矿山

  我望见白发老人安详走向娱乐中心

  我望见少年儿童蹦蹦跳跳跑向学堂

  我望见家庭主妇家长里短谈笑生风

  我望见姑娘小伙幸福地脸放红光

  站在高高的山岗

  瞭望我亲爱的xx钨矿

  我为矿山资源丰富无比高兴

  我祝愿矿山永远繁荣兴旺

  啊这里真正是仙人居住过的地方

  这里是现代xx人的人间天堂

  (篇三)

  渴望成为矿工

  8年前,我在农村守着一亩三分薄地糊口度日。农闲时偶尔出去打个短工,挣点小钱贴补家用。这样的日子过得清闲,却又有些落魄。每当节庆假日,一个个出去的乡亲朋友荣归故里,探视亲人,我那淡如止水的心境也就泛起了一波波涟漪。后来,在官地矿工作的姐夫和我谈起矿工,谈起矿工生活,临走时说:

  “你还年轻,在家守着这点薄地也不是办法,现在煤矿效益好,何不出来干上几年。”

  于是我渴望成为一名每月都有稳定收入的煤矿工人。

  精品文章

  感受矿山温情

  曾记得,当初和邻里朋友告别时,听到他们善意的劝说。哼,去吧,那可不是人干的活,一天两头不见太阳不说,当官的来了脾气,骂你就和骂孙子一样。你这个性格,不累死,也要气死。而我却暗暗打定注意,再苦再累,也要出去见识一番。

  来到矿山之后,我才知道,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可怕。工作苦点累点,但领导没有半点架子,工友们更是说说笑笑,一团和气。刚上班没几天,我就把家人接来一同居住。购置的小平房还没有顾上修缮,我便碰伤了脚部,而此时的我只能躺在床上,傻傻地看着那透着青天的屋顶发呆,没有丝毫办法。这个时候,领导和同事们带着工会批给的油毡纸为我铺了房顶,走时还一再叮嘱:

  “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就行。”

  多年以来,想起这件事,想起这句话,我这心里就暖暖的、甜甜的。

  爱上矿山生活

  8年来,我见证了矿区的发展与变化。那靓丽的篮球场、宽敞的文体广场、清新的廉政公园、温馨的老年活动中心,还有那矿区穿梭的洒水车辆,无不体现了企业奉献社会、造福员工的发展理念。

  尤其是煤炭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以来,咱们xx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依然不减,对矿工民生的投入依然不减。因此,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踏实工作,老实做人。利用空闲时间,我看些小书小报,写点小文章,歌颂真善美,鞭策假恶丑,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无形中,我融入了

  精品文章

  xx,爱上了xx,为xx喜而喜,为xx忧而忧。

  扎根第二故乡

  相信每个矿工都有这种感受,那就是,在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就渴望回到你的故乡。尤其是在百无聊赖时,你的思绪会随着那份乡情飘荡到远方。童年的玩伴,淳朴的乡亲,房前屋后的一棵古树,都会在你的脑海里荡漾。当你离开单位几天,就会毫无来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那些曾经司空见惯的、不以为意的,甚至让你有些厌恶的事物,在远离的日子里,都会浮现在眼前。我不知道,这究竟是种什么情结……

  今年暑假回家小住了几天,临别时,亲戚朋友难免挽留一番。我知道,那份情很真,那份意也切,但工作更加重要,于是回答道:

  “真的不行,我得回去了。”

  有些细心的人便说:

  “哎,还回去呀,好像回家似的,这里才是你的家呀。”

  我嘴上无法置辩,但我的心里,早已把xx看成我的第二故乡,那是我下半辈子托付终身的地方。

  (篇四)

  伴随着清脆的广播音,上班前一曲《祝你平安》,下班时欢快动听的旋律,悦耳、准时。她是我们工作的号角,也是我们业余时间的一部分,瑶矿人的生活就在这种不快不慢的节奏中延伸着。

  几十年如一日,那洪亮的声音xx人无不亲切,不变的是广播形式,一直在变的是广播内容,它丰富了瑶矿人的生活,见证了xx的精品文章

  发展。

  记得第一次到xx,是香港回归的那年那月,到汽车站准备坐班车到xx,想起一会就会到xx,难免还有些激动,到售票口一问,还有100多公里,坐车要四个多小时,心里不由嘎登一下,去还是不去。犹豫了,最后还是在xx同学那纠结了两天才踏上xx的征程,一路上汽车不停的拐弯、油门、刹车、鸣笛,轮胎在布满泥水、碎石、坑洼路上前行,呼吸着充满了前车扬起灰尘的空气,中午出发,到xx已是下午五点多,一脸的疲惫,一身的灰土夹带一丝兴奋度过了在xx的第一晚,这也是我在xx工作的开始。

  刚到xx工作,在我眼里一切都那么陌生、新奇,或许是刚进入这个大家庭、刚融入这个偏远而开放的社会环境、刚步入这种工作节奏,什么都是新鲜的,如xx的山、xx的水、xx的雾、xx的人等等,而他们也正如当时的我们一样在相互认知、摸索、接纳着对方。第一感知就是进矿那崎岖颠簸的山路,对晕车的人来讲尤其难受;四面环山有矿区,没有开阔的视野;深不见底的矿井,更让一种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随着对矿区的了解,特别是与矿区人接触,他们非常热情好客且包容不排外,逢年过节还经常被邀请到他们家去做客,让一群外地单身工在这儿也能找到家的感觉,渐渐地我们也成了瑶矿的主人。现如今,我们也如当年接待我们的老矿山人一样,传递着热情包容好客,让每一位来矿新人都能感受到亲切温暖,不再孤单,不再恐惧。

  一句“瑶矿是我家,发展靠大家”醒目的标语好多人还记忆犹新,精品文章

  也是在提醒矿区人,瑶矿是大家的矿山,我们是矿山的主人,要象爱家一样爱护好我们的矿山,保护好我们的矿山,发展好我们的矿山。

  近年来,随着公司改革的深入,钨砂价格的上扬,效益的提升,公司也加大了对矿区作业、生活环境的升级改造,我们的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方便了矿山人的工作、生活、休闲、出行。

  工作环境的改善在矿山处处可见,井下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二级,安全6+1系统的投入运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专项隐患排查,作业现场安全确认制度的落实,生产安全调度中心的建成使用,开发使用oa协同办公系统,管理模式与五矿接轨等等,高标准、高要求、高投入,换来了公司长周期的安全平稳生产,保障了职工的生命线,也保障了公司的健康发展,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愿来公司工作。

  xx矿区海拔高,缺水问题一直是瑶矿人的心病,特别是秋冬季节,不光水质差,还不够用,有时三天才供一次水,那时看到水龙头里有水流出感觉是件好幸福的事,家家户户屋顶上现在还保存水池或水桶就是矿区建筑的一大特色。自从xx年公司白钨项目东江引水工程验收完成,矿区人民终于用上了清洁的东江水。看到从水管强劲流出清澈透明的东江水,男女老少心里都乐开了花,这可是几代瑶矿人的用水梦,终于圆了。

  以前的矿山人,工作之余几乎没地方娱乐,也不知道如何休闲,大部分时间都在喝酒、打牌,社会风气也不好,为此,公司修建了休闲娱乐场所,如天宝、文体中心、花果山公园等,有专门的健身房、精品文章

  乒乓球室、羽毛球场地、篮球场、门球场,特别是花果山公园的建成,极大的丰富了矿山人的业余生活,它依山而那建,有小长城、休闲亭、观景台、文化长廊,蜿蜒起伏的小道四通八达,花草果树相互映衬,广场上大妈们随着音乐尽情地跳舞,儿童在充气垫上开心的玩耍,打球的、溜冰的、散步的、聊天的、室外健身器材健身的,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这里也变成瑶矿人休闲娱乐的首选。

  矿区及上下山道路的硬化、绿化,进矿道路的沙石路早已变为水泥路,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厦蓉高速一旦通车,1小时可达xx,让瑶矿人的出行更加便捷,随着职工收入的提高,买汽车的人也越来越多。

  瑶矿地处偏远,但发展号角一直没停下,来自大山的馈赠让矿山人的生活更美好。也成了我喜爱的第二故乡。

  (篇五)

  踏上曾经生活的土地,到我满怀热忱工作过的地方,寻访故人,追忆往事。

  开篇

  xx矿是我和爱人工作生活了近xx年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按照矿上的规定,我们退出了居住在矿区的一套住房,离开了忙碌辛苦半辈子的老矿,告别了这个充满着酸甜苦辣记忆的地方。又是十几年过去了,马上就要七十岁的我,虽然还时常去矿上参加一些活动,或是看望老邻居、采访老工人,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时间长了,我愈发想念这片土地,想念相处多年的老朋友和工人师傅们。

  精品文章

  于是,我冒出一个念头——要在岁末之际重走矿山,踏上曾经生活的土地,到我满怀热忱工作过的地方,和爱人一道寻访故人,追忆往事。

  南坑:再不是当年模样

  xx矿是一个开采了八十余年的老矿,而南坑是矿区三个坑口中规模最大、目前还在生产原煤的坑口。我在矿通风区工作时,曾经几次在春节期间和区里的宣传小分队来过南坑。有一年还在大雪后清理过的场地上,让工人师傅看了场我们的露天演出呢。

  今天我们到达坑口的时候,赶巧碰到矿上的中巴车为下井的工人送班中餐,司机小郭还是以前的老邻居。我们立刻聊了起来。看到一盒盒香喷喷热乎乎的班中餐,在矿山工作了几十年的爱人感慨地说:“我们以前下井只有两个饼子,后来才是两个馒头和一盒大烩菜。”小郭听了笑着说:“鸡腿、面包什么的,现在都有啦,工人下井的待遇提高了好多呢。”看到坑口改建后建在楼里那个亮堂堂的下井井口,爱人说:“这个改进太好啦。工人下坑不会受罪了,头灯房和餐厅也到了一起,真是方便啊。”聊了一会儿,小郭开车离开了。我站在整洁干净的南坑坑口广场,看到四处张贴的醒目的安全标语和办公楼顶墙上来回滚动着红色的led安全警示灯,完全找不到南坑当年黑脏乱的模样了。

  熟悉的二号井

  熟悉的二号井马上就到了,爱人继续给我讲着矿山的历史。他告诉我:“xx矿的一号井和二号井的立井都是日伪时期建的,二号井是

  精品文章

  上世纪xx年代建设的新斜井。”

  二号井是矿上重要的生产一线之一,当年坑口红红火火的情景我还清楚记得。矿上经常组织高产,坑口楼顶的红旗飞舞,四处张贴着彩色宣传标语,引人注目。

  现在,矿上的煤源日渐枯竭,目前仅剩一个采煤队及运输、机电等辅助队组。爱人刚来xx就被分配到了二号井,他性格内向,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长达多年的下井,爱人对二号井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这个让他难以忘怀的坑口,几次出现在他退休后创作的美术作品中。

  五三街是矿区“柳巷”

  站在五三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汽车,我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年代。

  五三街当年是xx矿的商业文化中心,邮局、银行、俱乐部、矿图书馆、商店、菜市场、照相馆、粮站和饭店,一个也不少。马路上车水马龙,菜市场、粮站和俱乐部里人头攒动,真像是矿区的“柳巷”啊。

  眼前,这座挂着“老年活动中心”“福利澡堂”和“社区服务站”的新建筑,就是以前矿区俱乐部和图书馆所在的地方。几十级的石头台阶依旧,但当年那个召开职工大会、举办文艺汇演和放映电影的地方已不复存在。如今活动中心开设之后,矿上的老年人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精品文章

  难忘的二中

  xx到了,太阳也快下山了。从八十年代后期来到矿区中学工作的十几年里,二中给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开学报到之日,校长说学校缺语文老师,让我代课。我谢绝了他的好意,并告诉他,我是冲着学校图书馆时任馆长叶千春老师工作的严谨才来学校的。就这样我到了图书馆,又开始了一次崭新的学习过程。

  在叶老师和几位同事手把手的帮助下,我从一个门外汉,初步掌握了一些图书管理方法,而且越来越喜欢,越干越觉得有干头。叶老师让我负责学生借阅处的工作,这是一个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地方。当时二中所藏图书在xx市中学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每年还有一定数额的增长。我们的图书馆和其它学校相比,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非常重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每个班每周都设置了两节阅读课,由几个图书管理员为学生们上课。

  这一节节的阅读课就成了展示我们能力的好课堂。每年一届的新生升入中学,我们都要给学生讲怎么借书、看书,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怎么从书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成绩等。孩子们年龄不大,好奇心强,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我们,需要耐心、细心、认真、反复地给他们讲解示范,一直到他们学会为止。

  阅读课上,我们想出各种吸引学生读书的好办法。例如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展阅读竞赛,配合国家大事、重大节日搞新书展览、读书笔记展览……寒暑假到了,我们定期开馆,供学生借阅图书。

  精品文章

  后来,叶老师向学校领导推荐我担任图书馆负责人。我和馆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人团结一心,想方设法开展多项活动为师生服务。平凡的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认同和肯定,连续多年学校图书馆被评为学校和矿上的先进集体,省电视台新闻部还专程来为学生阅读课录制新闻。我也作为代表参加了省图书馆召开的全省中学图书工作研讨会,在会上介绍我们的经验。

  在图书馆工作之余,我还在学校工会负责宣传工作。我们组织教职工体育竞赛,参加矿工会的职工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组织新年师生联欢晚会和教师节庆祝活动等。老师们的积极性发动起来了,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校上下红红火火,一派朝气蓬勃。

  后来,校学生会成立了,我受邀帮助筹备二中小记者站,和校团委、大队部的老师们一起选拔小记者、小通讯员。一批批学习优秀、热爱写作的同学在这个集体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我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们修改那一篇篇稚嫩阳光的文章,然后送到省、市有关报刊、局矿报和矿广播站,学校的广播站每天也在课间操时间播放。那几年间,在二中能成为一名小记者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光阴荏苒,随着岁月流逝、矿区老化、工人调离、学生减少和编制的改革,二中——这所当年在xx这块广袤土地上盛极一时,曾经为老矿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今天,我来到学校门口,xx的牌子已经不在了。

  前年,我用了半年时间走访了九位二中的老教师,在和一个个老同志促膝谈心时,我一次次被感动。我了解到二中创业和发展的过程,精品文章

  知晓了老教师们在工作中的敬业、钻研和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在当年艰苦环境中吃苦耐劳的故事。看到他们在离休或退休后幸福快乐和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也让我感到欣慰。

  特别让我震撼的是,在二中当了多年老校长的胡恒,在给我讲述当年他推荐十二岁的张亚勤(现任百度公司总裁)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神情,那个激动,真不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

  教师节前夕,当我把刊登有《他们曾经在那块土地上耕耘》文章的《七色花》杂志,送到一个个老教师手上的时候,他们感动了,而我,落泪了。

  尾声

  太阳落山了,眺望着天边的余晖,爱人还在进入矿区的那块高大的地标建筑物前细细回味和端详。

  回顾我走过的那些年,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感慨万千。不过,对我而言,这才仅仅是开始,关注矿山,为老矿继续做奉献的步子还不能停下来……

  (篇六)

  记忆是一种情绪,它游走在人的内心深处,时不时地勾起人的触觉与神经,不忍将它丢失在生命的旅程中。而文字却是一种寄托,它承载着你的欢笑与忧愁,总是徘徊于人的身影之中,直抵人的灵魂深处。很久以来,我总以为那些生活在文字里的人和事,只不过是记忆场里的一些个角儿和事儿,时间久了,便没有当初的芬芳。但走进文字,终会发觉,它不再是自嚼自饮的香料,时间越久,它越是耐人寻

  精品文章

  味,一如沉淀下来的记忆,写满了林林总总的旧事与过往。

  xx年,35岁的父亲,积极响应核工业部赴xx建设的战略安排,从xx跨越五省,途经1500余里行程,来到吕梁山腹地的屯川河畔,成为xx矿务局马兰矿建工程处的第一批建设者。父亲和老一辈的矿山建设者们,用排除万难的勇气,在杂草丛生、碎石满滩的屯川河畔,用钢钎、铁铲、铁锤进行人工挖石开拓。荒凉的屯川河畔处处豪情满怀,激发起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欲望。

  父亲喜欢读书、写文章,在出井休息的日子里,就在集体宿舍里看书读报。发现好的文章和精彩的句段,便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遇上合适的文章,又正好是大伙看过的报纸,他就会小心地用剪刀沿边剪下来,整齐地粘贴到矿区工程记录本上。那日,替老妈收拾家什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很旧很黄,还有些霉味儿的矿区工程记录本。打开一看,竟然是父亲多年来的剪报与学习笔记。老式会议记录本,旧旧的封皮,发黄的纸页,斑驳的浆糊印,有序地贴满了一些剪报。它们安静地躺在书柜里的最底层,被父亲压在他那些或新或旧的书籍和杂志当中,固执地向我昭示着父亲对文字的执著。

  当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父亲的那本粘贴本时,看到了许多报道xx矿区建设时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矿山铁人——亢龙田》《晚秋枫正红》《憨厚书记》《伙房排头兵》等等。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至今还关注矿山发展的老一辈建设者们。透过篇幅不一的文章,让我领略了xx煤电当年的风采,隐隐回到了那些火热的建设场面。

  父亲不止于报纸书籍的学习,他还报了当时的刊授大学。只有初

  精品文章

  小文化的父亲,在交了十五元的报名资料费后,认真地学起了刊授大学,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实用文体》《中国通史》《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还认真地做了不少笔记,而这些笔记正跃然于那本工程记录本上。在刊授大学学习的三年,父亲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字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慢慢地,他从会计岗位调到工区成了一名基层写材料的干事,在繁重艰苦的工作之余,拿起了自己手中的笔,开始琢磨文字,热情地报道身边的人和事,将稿件悉数投到矿广播站。

  到现在,父亲还很清楚地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的内容与标题——《无职党员的力量》。这篇稿件的主人公是父亲单位的一位同事,这个人是一位没有职务的党员。但这位无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给矿区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理发,修理家用小电气和工具,是个被人称道的“好人”。稿件出来后,当时的矿宣传部长觉得这篇稿件写得视角独到又深刻,便鼓励父亲寄住《xx矿报》。不久,父亲终于在《xx矿报》上见到了变成铅字的处女作。父亲从此信心倍增,开始经常撰写通讯稿件。

  当时,电脑尚未普及,只能靠手抄,然后以邮寄的方式投到《xx矿报》社。父亲是个认真的人,总是将草稿工工整整誊抄在稿纸上,有时不注意或者抄写得不太整齐,父亲必定重新抄写,如此反复,常常一篇稿件要誊写四五次。

  父亲非常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机会,不管是采写了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会往报社投递。当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每每有了自己较为

  精品文章

  得意的作品,他都会花上几毛钱的公交车费,亲自把文章送到当时的《古交文艺》编辑部。对于父亲来说,写稿是一种热情,投稿是一种执著。他不光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人物,也经常深入矿区各生产工区采访。那些贴在旧会议记录本上的文章里,清晰地记录着马兰矿区各工区发生过的典型事件和闪光的人物足迹,也折射出矿区设备更新、机械自动化发展、矿区环境变化的点滴。

  xx年矿井投产后,父亲的作品常见于《xx矿报》《古交日报》,在矿区渐渐有了些影响力。xx年,马兰矿党政决定编纂出版矿史。在工区工作的父亲被抽调到矿史办公室,开始马兰矿第一部矿史的编纂工作。在矿史办公室工作的那些日子,是父亲度过的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经常看到父亲伏案疾书,一大摞一大摞的稿纸能在几天“消化掉”。当时还没有普及电脑,父亲也不会用,两三万的字硬是用自己手中那枝越发秃平的钢笔写出来的。父亲一遍遍拟写,一遍遍修改,稿纸用完了一摞又是一摞。在忙碌了大概一年多后,xx年5月,马兰矿第一部矿史和全矿干部职工见面了。在那些详实而又严谨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煤矿发展的足迹与不平凡的历程。

  文字是有迹可寻的,透过过往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生活的痕迹,如同写满沧桑的树,记忆散落在那一圈复一圈的年轮中。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而今师范毕业回到矿山的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文字,与老父亲一样踏上了文字道路。

  彼时的父亲是用稿纸来撰写文章,而我却是端坐在电脑旁,听着键盘敲击地清脆声,将文字与感受倾泻于屏幕上。投稿的过程已经远

  精品文章

  没有父亲那时的简陋与执著,我只是在需要投稿时才用鼠标点击邮箱,轻松发送全国各大报刊,也不再惦记文章的落脚处。但是连接在父亲和我之间,还是矿区里的人和事。

  那些记载过去的文字,流淌出来的是我和父亲对矿区深深的热爱。xx年甲子一轮回,当年的xx矿务局已经成为xx煤电集团;父亲也由意气风发的壮年即将迈入古稀;而我从当年的矿区子弟成为一名矿区新的建设者。四季轮回,岁月不曾流转,而我在文字里,分明看到了一代代马兰人的风华,见证了矿区的日新月异。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煤矿主题征文 《煤矿周年庆征文(六篇)》 征文 煤矿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