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四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2-12-09 08:1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四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四篇)(精选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篇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2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的第十二个年头。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将近有1200所,招生将近300万,在校生860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已达“半壁江山”。人文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界议论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人文教育已深入人心,高职人文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工作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一线,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有针对性地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本文通过本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笔者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中,每个学校任意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两个班级共107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7份问卷,收回107份,回收率100%;
其中107份问卷有效。文中相关数据来自这次调查。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突出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而全面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叶朗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张尧学说,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以人为本,必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要关怀人,要爱人,要有责任感,要爱他的国家,要爱他的民族,然后要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有它的信仰,有它的文化的传承性。本文讨论的人文精神,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对道德情感的取向和对待社会的态度等内容。

1.1 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旅游管理专业兼招收普高生和三校生。何为“三校生”?它是指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被录取的学生。在这次被调查的107人中,有60人是三校生,47人是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欠缺”的共有41人,占总数的38.32%其中27人是三校生,14人为普高生;
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非常欠”的共有3人,都是三校生,占总数的近3%,两项相加超过40%。

1.2自卑和焦虑心理。在107份问卷调查中,和本科生相比,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感到自卑,回答“经常”的有10人,占总数的9.34%;
回答“偶尔”有26人,占总数的24.30%,这些数据说明本专业有相当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应该引起重视。

1.3缺乏感恩之心。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对学校感激的,回答“非常感激”的有12人,回答“感激”的有15人,两项相加仅占总数的25.23%,这样的结果很让人揪心也让人担心。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心理、情感和道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只有在充分认识下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对于高职旅游专业人文教育的思考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2 两个基本问题

2.1全新理解高职的最终目的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高职教育当然不能违背教育的这一核心原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于是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职业培训,弃人文性而不顾,这是违背教育的精神和最终目的的。中国的教育历来提倡的都是“成人成才”,成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2.2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一个学校的人文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必须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全体师生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所形成。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文化底蕴就不能称之为高校,顶多是一个培训机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为了自身长足的发展,去把培育自己的文化底蕴放在战略的意义来看待。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篇二

对西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西藏旅游产业即将迎来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作为为西藏旅游业输送大量人才的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难以适应当前西藏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西藏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以及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与行业需求变化脱节问题,提出一系列专业教学改革的举措。

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别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西藏旅游业的优势。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更是在国家层面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资源优势加政策优势,使得西藏旅游产业的“黄金期”即将到来。西藏各个中职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基本上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并且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也都设立了各自的专业培养目标。但总的看来西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无法实现与市场接轨,难以适应当前西藏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提高旅游专业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已经成为西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

一、目前西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思想上和行动上仍然偏重普通教育,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社会上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使得多数学生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就读职校学校。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孩子勉强去职业学校上学,也是无奈之举,心理上也是被动和消极的。

2.生源质量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目前西藏中职旅游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较差,上课所用教材多为全国职业院校统一编写推荐教材,学生上课听不进、听不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另外大多学生是在家长逼迫和无奈下选择的职业学校,对于旅游专业的选择更是无奈下的无奈,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热门”“好玩”和升学率高的专业,因此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较为薄弱,学习上明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虽有培养目标但缺乏实践教学。由于中职教育在西藏起步晚基础差,使得西藏中职旅游教学在实习场地和教学设备上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之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重视,经常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看作是“穿插性”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技能训练,没有将实践性教学有机的融入到的整个教学架构体系中去。从而造成西藏旅游职业教育思想整体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无法突破形成自身特色。

二、西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与行业变化脱节。

旅游这一行业涉及面较广,需要从业人员具体极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培养中职旅游专业的方面国家提出明确规定,要培养能够真正担任导游工作、旅店管理工作、景区(点)知识讲解工作、旅游交通管理工作等的优秀人才。

西藏中职学校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导游人才。在专业培养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以取得导游资格证等作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进校选择专业时超过95%的学生都以为“旅游”等于“导游”。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西藏中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主要还是以《旅游概论》《旅游地理》《导游业务》《模拟导游》《旅游政策与法规》等围绕导游资格证考试范围来设置。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训中,主要以领队、全陪、地陪等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但国家旅游主管部门规定从起,必须持有高中及以上毕业证书的人员才能报考导游资格证,这样对于中职生来说,要想在校期间考取导游资格证越来越困难,旅游专业的学生最后不得不转向其他服务性行业就业。由于择业和就业定位的差距,导致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产生失落感,认为就读旅游专业不能够当导游就没有发展空间,甚至出现一些就读学生要求退学或转专业的情况。

三、西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举措

1.各个中职学校要坚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当地旅游发展实际,形成具有各自教学特色和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新局面。加强政府对中职旅游专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报考旅游专业,加大对旅游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积极与景区(点)、酒店等部门协调解决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问题。

2.提高旅游专业教师专业素质与技能。旅游业是当前信息更新最快的行业之一,学校要重视并积极安排旅游专业教师不定期的外出培训,接受旅游行业的新鲜信息,同时加强旅游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在适当的时间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到第一线进行顶岗,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从资金上支持社会上有丰富旅游工作实践经验,同时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来学校从事旅游专业课教学。[2]

3.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与行业变化达成一致。导游岗位对于中职生来讲进入比较困难,但通过行业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有些准入门槛低,比较适合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岗位。如目前市场需求缺口的旅行社外联、计调、景点讲解员、票务、景点服务人员等岗位。这就要求西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重新定位就业方向,适应旅游行业岗位的多样性,形成各自学校和适应当地旅游发展需求的中职旅游专业培养模式。

4.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拓展学生岗位能力。鼓励学生将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关心旅游行业的发展,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本地的旅游景点类型开发地方旅游知识,纳入到教学模块中去,成为新的实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篇三

对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

文章在分析安图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旅游特点要求,指出安图发展乡村旅游应与长白山旅游产业相结合,统一规划,全面设计.作为安图县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塑造“诚信、进取、文明”的新风貌,提升长白山生态经济强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

安图县;乡村旅游;思考

引言

安图县地处长白山腹地,有“长白山下第一县”之称,是我县最大的资源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旅游业发展虽有进步,但还存在旅游基础设施差、景区档次不够、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

1、解读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幽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参与性强的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民族习俗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餐饮、购物、学习、度假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娱乐求知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起源于l9世纪30年代的欧洲。

19世纪8o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乡村旅游开始于1992年休闲之都――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的桃花节。

2、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在“以长白山文化为底蕴的生态经济强县”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坚持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地、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依托长白山发展旅游,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我县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已初具雏形,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了开发以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游、农业旅游、养殖及药材种植观光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乡村游”景区、景点有餐饮美食街、漂流等有10处,分别在九个乡镇区域内,主要集中分布于明长公路沿线。具有一定规模和接待能力的生态沟系(主要指山庄、钓鱼场、种植基地等结合饭店等接待场所)21处,主要分布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城镇周边,如明月镇、松江镇、二道镇。

我县“乡村游”年总接待能力8万人,实际接待人数6万人,并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年乡村游总收入在1200万元左右。游客多是利用假期以朋友聚会、家庭聚会、集体联欢等方式的自驾游。

另外,我县还有五虎山、明月湖、奶头山、药水泉等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前景的乡村旅游资源1o余处。相关项目的统一规划和对外招商引资正在有序推进。

3、存在的问题

3.1规模小.品位低、服务和管理水平低由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最初发源于个体小饭店、小作坊、小鱼场等,投资实力和规模有限,没有市场定位的理念,服务意识和档次都无法与正规服务行业相比,管理水平更是无从谈起。

3.2乡村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

各“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仅停留于吃农家饭、钓鱼、喝茶、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由于地理位置趋同,创业出发点近似,创业技能和理念比较原始和低层次,造成大部分服务项目都是吃农家饭等雷同旅游产品和娱乐内容,不可避免的产生没有新意和恶性竞争。

3.3缺少统一布局,缺乏地域特色.竞争力弱农家乐和乡村游都是白发创业,没有明确的组织协调机构,缺乏统一策划和安排部署,没有结合各自实际特点,策划包装项目,更谈不上细分市场,提前定位,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特色项目,造成有限的资源过于集中,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

4、解决问题的建议

4.1统一谋划,突出特色.细化功能。形成互补我县各乡镇的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在统筹县域内各地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要深入研究总结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打造不同的特色,相对于外地游客的一次游、一线游,本地区城镇居民的郊外游将渐渐发展为反复游、周期游、过夜游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包装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拉长游客消费的时间和空间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健康有序发展。

4.2整体包装。加强对外宣传,树立整体形象和区域品牌“乡村游”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和游客量。将“农家乐”捆绑起来统一包装营销,同时对已经有的品牌实旖产业化经营,大力挖掘民俗,尤其要借助朝鲜族民俗、满族民俗等与民间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农家生活开展经营项目。结合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吃、自酿饮品、手工艺品、文化产品等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扩大自有特点,丰富旅游内容。

4.3统一标准.加强培训。从基础做起。强化服务观念。提升管理水平旅游的持久动力就是服务,有水平、高质量的优质服务,是一个地区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常抓不懈,统一服务标准,加大培训力度,从行政管理人员,到最普通的员工都应该得到全面专业化的正规培训,强化服务观念,夯实基础,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蒙謇,周鸿,徐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究,,7(4):136―139.

[2]王秀红.“农家乐”的生态性特点分析[j].当代经理人,,2(1):107―108.

[3]邹宏霞.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30―33.

[4]蔡敏华.丽水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对策[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8(4):119―123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篇四

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的一点思考管理学论文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2.1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2.2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2.3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3.1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3.2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3.3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3.4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3.5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3.6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推荐访问:成都 小镇 研究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四篇) 2022年成都周边文旅小镇研究(四篇) 成都周边文旅小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