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囚绿记 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猗郁( )蕈菌( ) 揠苗助长( ) 淅沥( ) 移徙( ) 涸辙( ) 瞥见( ) 陆蠡( ) ㈡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葱笼 淅沥 攀缘 怜悯 B.莫生 脉络 纤细 繁茂 C.公寓 喜悦 常春藤 诚心诚意 D.猗郁 琼浆玉液 直截了当 简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年华。
B.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我不得不变更的计划……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⑴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⑵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
⑶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
⑷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
作用:
4.下面一段文字,存在语意不通顺、语言不简明、结构不协调等毛病,请找出来(只写序号),并加以改正。
候鸟飞翔时由于在陆地上能利用上升气流节省体力①,因此鸟类迁徙通常在陆地上空飞行②。候鸟在陆地上空飞行就增加了与所飞经地区环境接触的机会③,增大了传播疾病的可能性④。广阔的迁徙范围、迁徙距离的漫长使候鸟能将某些疾病跨国甚至跨洲传播⑤。
5.下面①-⑧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每联的开头已给出,将序号填写在每联后的横线上。(4分)
①辛辛苦苦 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③浩浩荡荡 ④放怀一笑 [来源:Z&xx&k.Com] ⑤是亦足矣 ⑥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⑦吾其归乎 ⑧流播四方[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答:⑴上联: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 ⑵下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㈢课外阅读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
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
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花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下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
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士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
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
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来源:Z§xx§k.Com]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
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
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使之成为一个个体与群体融合的过程。 C.本文综合运用了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来源:学+科+网Z+X+X+K]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2.从全文看,同是流浪,为什么“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了呢? 3.本文倒数第二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回答“世俗的枷锁”所指内容,并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阅读】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
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
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
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eriel e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
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那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阴,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也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消息。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译名说:“窗,聪也;
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 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门(Eckermann)记一八三O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撩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摘自:《写在人生边上》,开明书店一九四一年初版 3 《囚绿记》参考答案 ㈠yī xùn yà xīlì xǐ hézhé piē lǐ ㈡1.C(A 中“葱笼”的“笼”应为“茏”;
B中“莫生”的“莫”应为“陌”;
D中“简漏”的“漏”应为“陋”)
2.A应是“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 3.⑴排比⑵比喻⑶反复⑷反问 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4.语意不通顺:
① 修改:“候鸟飞翔时”放在“由于”后。
语言不简明:
③ 修改:将“候鸟在陆地上空的迁徙”改为“这”。[来源:学科网] 结构不协调:
⑤ 修改:“广阔的迁徙范围”改为“迁徙范围的广阔”。(或“迁徙距离的漫长”改为“漫长的迁徙距离”)
5.⑴上联 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①⑥⑧⑤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⑵下联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③②④⑦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㈢课外阅读 1.BC(A项“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说法错误,因为文中说:“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
D项引发乡愁的景物触媒,从上文看,应是“夕阳、鹭鸶、暮霭、弦月”等;
E项“最终的精神归宿”应指“浩瀚真实的心灵”。)
2.水把个体融入整体,河流最终汇入海洋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而人却没有把个体的生命意识融入整体的精神,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衰竭。(意思答对即可)
3.内容指:①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②对物质的过度看重和追求。(再联系实际谈出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