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教育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主体性教育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导读: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种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安全风险如影随形。高校应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念,增强对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强化大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其自我防范能力,发挥大学生校园主体作用,以适应当前安全形势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深刻的变革以及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中各种影响安全的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高校与社会高度融合,各种安全问题也深刻影响着大学校园,面对新的安全形势特点,高校在强化各种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安全责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树立主体教育理念,发挥大学生在维护校园安全中的主体作用。
1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倡导主体教育。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唤起学生的主体责任,成为教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成为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追求。[1]在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导下,高等教育注重“以生为本”,即从注重传授理论和知识转向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主体性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而言,一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维护校园及公共安全的责任担当和主体意识,自觉地维护校园安全秩序,主动地参与安全文化建设;
二是帮助大学生增强在防范安全风险时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以及相互协同配合的精神。
2主体性视阈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着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主要是:全教育的内容着重于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教育模式是课堂教育和节假日,或某个安全问题突出时期的警示性等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安全目标偏重于关注学生个体的人身、财物等安全。因此,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侧重的是以个人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安全,并以自身的安全来看待环境安全,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有效发挥,表现为:
2.1安全责任缺乏 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维护校园安全的基础保障,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应自觉遵守并率先垂范。但从统计数字看,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校园屡见不鲜,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发生在校园的火险及火灾事故,90%是由于大学生违规使用各种电器引发。[2] 2.2防范意识薄弱 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园盗窃案占案件总数的90%,而其中的80%是由于大学生疏于防范,安全意识薄弱所致;
[3]各种诈骗活动通过网络等途径进入校园,因此,大学生上当受骗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无形中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给校园安全环境和良好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2.3安全技能欠缺 由于高校在安全教育中,对实战安全演练尚未形成制度和建立相关机制,大学生在现实中安全技能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2008年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大学生选择跳楼方式逃生,全部坠亡。这也使我们反思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在知识宣传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实战演练,才能真正增强大学生维护安全的主动性。
2.4安全观念弱化 2015年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令人震惊,36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同样类似事件也曾发生在大学校园。由此可见,尚未充分认识到个体安全与整体安全,现实安全与未来发展的安全关系是大学生安全观念较弱的主要原因。
3主体性视阈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有效应对新的安全形势出发,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创新。
3.1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担当意识 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上,应从安全知识的教育拓展到对大学生安全责任和整体安全观的教育,不断开拓大学生的安全视野,树立大安全观念,充分认识各种安全因素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以及人在安全因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人的主体作用对安全的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树立整体安全理念,共同营造安全环境和氛围的重要意义,切实担当起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体责任。
3.2社会实践与校园安全管理相结合,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增强自身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安全管理有机结合,建立相关工作运行体制和机制,使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维护校园安全工作等实质性地参与校园的安全管理。通过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岗和志愿服务岗的方式,为其提供有效参与学校安全事务的空间。
3.3建立安全实战演练机制,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技能 防控安全风险和应对安全危机,需要大学生具备危险来临时的逃生技能,对此,高校应将安全教育演练制度化,并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将组织安全实战演练列入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针对现实中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风险,开展多种安全实战训练。高校需广泛利用社会机构场地等相关资源,聘请专业机构人员进行组织和现场指导,开展训练,切实提高大学生应对安全危机能力。同时,通过演练培养大学生协同配合,相互合作精神。
3.4开展宣传安全文化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由学生组织并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可以挖掘其自身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各种安全理念和知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活动中,使对美好生活及安全和谐氛围的向往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第二篇:中学体育课安全教育意见分析 学生伤害事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体育课教学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科学指导,降低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体育课教学安全。
一、中学体育课中安全事故诱因 中学体育教学是由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其健康体魄为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奠定,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品格等的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看到,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不安全事故,既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安全教育缺乏等主观原因。
(一)中学生体质的整体下降是造成中学体育教学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应该说,近几年学生体质下降明显,近几年的新生军训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晕倒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有学生晕倒,学生身体素质之差可见一斑。体育活动本身即带有一定的强度和危险性,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是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的缺失。由于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是完全正常的,但是实际上在近年来所发生的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中,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学生受伤、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却可以发现,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的缺失最终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的情况占到了绝大多数,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安全措施对策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加强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1.首先教师在教案中要有安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研究学情,对于体质差,课堂纪律性差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尽量避免在体育课堂上发生不安全事故。2.课前认真检查体育器材,对于久失修的器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器材、容易对学生造成意外伤害的器材,要逐一进行筛查。3.课的组织环节要严密,容易造成伤害的练习必须在教师的监控或帮扶之下进行练习。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安排分组活动时候,要着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做好相关安全保护措施,从而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4.做好课前的询问工作,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安排好见习生,避免发生意外。
(二)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1.上课时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的着装。要求学生穿运动装,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要注意学生证胸针等物品。
2.上课纪律性。体育课特殊性在于室外,这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加锻炼身体,这需要有严明的课堂纪律作为保证,可疼纪律的好坏决定了一节体育课是否能顺利的进行。比如,在投掷铅球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擅自离开队伍,对于学生的地点、位置要进行严格规定,远离危险区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投掷完后统一下达命令捡回器材。上课要听从指挥,严禁学生嬉笑打闹、严禁拿着器材随意玩耍。
3.上课场地要符合安全标准。场地平整,这是安全体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就是合理布局与利用场地器材。如,在体育教育教学时要检查活动场地上有无小石块、水果皮、冰糕棒等物品,防止由此而引发的不安全因素。再如,组织学生跳远时,教师需要仔细检查沙坑是否平整或者沙坑中有无小孩玩耍时留下的石块等容易造成伤害的物品,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伤害。
4.体育教师在上课期间,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不得擅自离开教学活动场地,要有责任心,热爱这份职业工作,拥有敬业、爱岗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体育教师。
5.器材的摆放。器材的摆放要科学、合理。跑的项目中不要用球作标志物,尤其往返跑和蛇形跑等,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触及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会绊倒,更甚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此外,体育课后不宜将危险器材如铅球、铁饼、标枪等随意摆放在操场上以方便下节课使用,以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生因好玩致使人身伤害。
6.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要强迫学生去做复杂的、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教师要与学生拉近情感距离,多观察学生,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
7.了解每个孩子的体质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体质特点,根据全班学生的体质共同点来组织实施体育教学。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体质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
三、总结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体育教学的“头等大事”,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做好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负责、为自己负责,为祖国的未来负责。
第三篇:中学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开展策略 中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导致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对学生与教师的健康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目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并未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中,造成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度不足。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一、丰富课程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学生在历史、政治、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接触了生命教育,但教育内容以理论为主,大多是“纸上谈兵”,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并由衷地尊重、爱惜生命。体育课程因为自身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丰富其个人体验,因此成为了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把握时机,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在理论课中,教师可提前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并且在课上向学生展示生命的形成过程:在母体内从受精卵开始发育为胚胎,胎儿逐渐发育,最终呱呱坠地。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认识到生命除了属于自己,还与父母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生命虽然顽强,却也极其脆弱,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所以在对待生命时,我们只能珍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体育课堂中发生伤害事故的视频,使学生了解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当事人安全意识薄弱,同时强化教育体育教学中容易导致伤残、受伤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安全保护方法、体育安全常规、预防与紧急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等。在开始新学期的体育课程前,先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将有关的资料、常识打印出来,并发放给学生。在观看课件时,和学生共同分析引起事故的原因,与校医合作,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技能,如固定、包扎、止血等,介绍基本的急救知识。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当发生地震、煤气中毒、溺水、火灾等自然灾害或意外时如何急救。结合课件说明使用简单急救器材的方法,怎样利用窗帘、床单等逃生,如何利用毛毯、木板等现有物品制作担架运送伤员。综合考虑学校到场地、气候、学生体质、教学内容等因素,反复强调易受伤的内容,把体育课堂中的潜在危险暴露在学生面前,增强其安全意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强化教师责任,创新生命安全教育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负责组织与指导活动。体育教师应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将其贯穿于体育课堂之中,强化自身责任,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以免发生安全事故。比如,每次上课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充分考虑,结合其体育基础与运动能力,科学制定教学方案,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与运动量,并认真检查场地设备是否安全。正式上课前带领学生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确保准备活动充分,认识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而不是为所有人布置相同的训练内容,避免其因运动负荷过大而受伤。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教师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安全。开始体育教学后,教师需尽早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和学生共同分析体育运动中潜在的安全风险,探讨应如何防范。此外,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针对其年龄特点和叛逆心理,还应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竞争意识,学校需开设心理咨询室,及时指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免其由于高度的心理压力而出现暴力、自杀等现象,践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其行为异常并加以纠正,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传授学生各种生存技能 情境教育无论在任何阶段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可促进其掌握生存技能,与此相关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十分常见,教师应把握好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及实践性特点,有机结合体育教学和生命安全教育,在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中渗透和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或游戏,并且适当加入生存技能训练。例如,创设抢救伤员的情境,学生们充当战地医生,为帮助伤员需完成障碍跑项目。利用该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当完成障碍跑后,可看到身上贴着受伤部位和类型的伤员(道具),学生的任务就是根据受伤情况说出急救方法。又如,在练习耐久跑时,创设“走出森林”的情境,假设整个校园是一片大森林,我们所拥有的道具就是指南针与地图,最先按照地图中的路线返回者即为胜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看地图的技能,生命意识也得到增强。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生晕厥、骨折、流鼻血、擦伤等情况,一旦出现,教师不可慌乱,而要利用突发事件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本源是生命教育,其贯穿我们的一生,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教育,所有人都要重视和尊重生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难免会遇到障碍,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生命教育理论,挖掘相关的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第四篇:生命安全教育下学校武术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其运动本身就具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命安全方面的教育属性,武术中的技击格斗术、跳跃翻转法和基本的武术动作等都能与生命安全教育中所需的技能相契合。武术课程融入安全教育,对进一步深化武术课程改革,探索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命安全;
武术课程;
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则是立足于完整的生命成长上,抓住共性、培养个性,从而促使人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探索,进而感受生命的美好意蕴,使个体的生命得以超越局限,走向辉煌和永恒。学校中武术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卓越的健身价值成为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不二之选。武术在其中更是成为了直面生命、指导生命、体现人文的事业。武术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防御与反映能力,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外界带来的伤害,成为了当前形势下高校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好选择。
1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武术的内在关联 1.1生命安全教育的本质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日常教育中,武术课程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能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其中,必然能够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生命安全。同时,武术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也将会是武术课程在新领域的跨越式前进,是对武术与生命安全的深层次阐述,具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和武术训练的方向,对学生实施指定性的锻炼,使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生存几率大大提高。在日常的生活中对生命安全有相对完整的初步认识,做到从自身做起,由点到面,进而逐渐过渡到保护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武术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武术的养生与修身功能来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武术的健身与技击功能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更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武术教师作为主导,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量身定制一套有关身心发展的武术课程,并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引导融合其中,由此能够使沉着应对突发事件,从而提高生存的能力。
1.2学校武术的本质 在20世纪中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其研究中发现并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此举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瞩目。该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自身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在这个观念下,作为人类最根本的生命,便成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必不可少的根基,没有了生命作为基础的作用,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更谈不上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传统武术的出现也正是来源自于此。在武术的形成时期,正是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人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随时面临着恶劣天气以及暴雨、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躲避灾害免于死亡,他们在本能的应激条件下形成了一套闪、跑、跳、扑等武术的基本动作的雏形。除此之外,当时的人类时常会遭遇到野兽的袭击,为了生存下来不得不与之搏斗,并由此形成了武术的萌芽。而这些应求生避险中所形成的武术雏形就成为了武术的技击性本质,这同时也成为了现代武术教育中评价身体素质好坏与武术技术高低的最基础内容。学校武术作为传统武术发展到现实社会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武术行业的兴衰。因此,学校武术课的内容应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本质,让学生从武术的练习中体会到生命的本质,获得更多的生命安全知识技能。
1.3生命安全教育与武术课程的统一性 学校开设武术课程的对象是在校学生,作用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武术课以一种直观明了的方式给予练习的学生身体上的体会,也是一种动态性的生命教育活动。从武术的本质上讲,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说白了就是击倒对方获得生死搏斗的胜利。从这个层面上,武术无疑对生命教育有着同本同源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武术课程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部分,更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实践上来说,武术课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延伸,它用其他学科所不能达到的生命视角去审视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回归了人的生命本源。从教学内容上,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身体的运动,即搏杀求生之法;
都通过动作技能的练习使学生对生命有着一个直观的感受,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方式,以动态性的演绎体现生命安全的目的。
2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的反思 就目前的政策要求,我国在学校范围内推广的武术,其主要目的是以增强国民体质、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为主。因此,学校武术课程的练习方法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加以开展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身体锻炼课程。纵览学校武术发展史,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一直处在改变之中,为了满足学生个体对社会的发展需要,其课程也在不断地做出相应变化。社会上武术的内容也从最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向,逐步发展成为从运动技能学习方向的竞技武术上来,这对武术的多样化发展着实有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却埋没了学校武术的本源功能,尤其在当遭受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性不安全因素的威肋时,学校中的武术课程并没有体现以“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生命教育功能,其技击的本质与健身的功效因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每当经过巨大的灾难之后,往往就会立刻意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居安思危,人不能等到危机发生后才去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而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培训力度。虽然其他国家没有中午武术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但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其他的运动方式来实现,社会阶层对此大力支持,并且在有些地方甚至把这些条例写入了法律与法规来保障其顺利实施。然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却是不容乐观。
3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武术课程改革 3.1武术课要贴近现实生活 传统武术的出现源自于中国古代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日常活动中。所谓饮水思源,武术的最终目的必然是要回归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武术中的很多技术动作和技能本身就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所以在武术课的日常教学中,首先就必须把日常的现实生活作为基础。一方面,要改革武术课的内容,使其更具有实用性,不能一直停留在套路层面,应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技能,并教会其与自己所学的武术套路内容相融合,促进思考,发散思维,从而提高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增加学校武术课的趣味性,对生命安全教育进行生搬硬套的全部挪用是无法适应学生需求的,应根据需要加以融合。通过以武术课程的实践性为立足点,模拟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不安全场景,使学生直观的、切身实地的感受威胁,并通过模拟演练不同的逃离、解决方式,以此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会大大地促进学生的接受与认知能力。
3.2促进课程向“生命课堂”转变,实现“全面育人”理念 马克思曾认为,人的精神和物质具有统一性,人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整体。学生作为学校武术课程中的主体,同时在生命安全教育这一层面,学生也是一个生命体。因此,学校武术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从教育学生出发,更要从个体的生命完整性出发。用武术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来确保学生的身心得到长足健康发展,以保障个体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扎实推进生命安全教育在武术课中的推广,促使学生在学会武术基本动作与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更健全的人格。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武术课程的设置不能狭隘地局限于个体的体质健康,而更应着眼于个体的生命保障,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促进全面的整体性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二者的结合,此种背景与形式下的武术课程就应由“健康课堂”理念向“生命课堂”理念逐渐进行转变,进而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
3.3加强武术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日常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对整个课堂和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群体就是教师,他们是课程的主导者。因而教师成为了武术课程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决定性一环。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到学生学习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鉴于此,在生命安全教育层面加强对武术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强化生命安全保护和应急避险实践操作2方面来实现,使武术教师能够以更高的水准、更轻松的方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同武术课程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武术课程中的顺利开展。反过来,生民安全教育开展的好坏更能促进学校武术课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相促进模式。
3.4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发展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应从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向更高效的形式改进。现如今,在课程革新实施的过程中,武术课已经不单单只是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存在,要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如在套路课的教学中,可以把腾空飞脚和跳跃障碍有机结合起来;
把侧手翻和急性跳跃结合起来;
把散打的自身防卫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等,只有把不同情景进行模拟教学,才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以此教学方式,能够生动形象地将所学的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和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的热情,更能在实践中提高生命安全保护和防卫的技能。
4结语 随着安全事件与灾难事故的频发,人们的生命安全正在遭受着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威胁,因此迫切地需要提高生命安全方法的教育。然而,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在中国传统的武术运动中,生命安全教育却没有被学校所采用,这不仅对武术的发展不利,更造成学生的生命安全缺乏保障。所以,学校武术应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背景下加快对武术课的课程改革,同时加强对武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从而使学校武术能够回归到人类活动的本质安全上,从而构建生命化的学校武术。
第五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存在的负面影响,指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安全教育;
问题;
对策 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门槛过低,导致一些虚假不良信息泛滥,思想意识形态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这部分信息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境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本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侵蚀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当务之急。
1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1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维往往较为活跃,对新事物充满求知欲并且乐于其接受新的观点来补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这段时期内,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很有可能会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心思单纯,对于信息的理解方式较为直观,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此外,不少学生会跟风学习网上所谓的潮流思想,盲目地追求个性,漠视传统的价值观念。由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门槛极低以及对用户隐私的充分保护,在这种虚拟的自由环境中,不少学生的思想会逐渐变得畸形,认为可以在网上随便发表言论,即便有违道德或者法律也不会受到惩罚,还有一些人为博网上的关注度,大肆宣扬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或者一些极端言论。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全盘接受的这种现象必将削弱“三观”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1.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大学生在三次元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都较差,这类人有极高的几率产生孤独、压抑等消极的心理。不少大学生更是热衷于与虚拟世界的人建立感情,而对于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却漠不关心。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必然会破坏原有生活的平衡,影响大学生和谐开放的生活与学习方式,最终侵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占用了宝贵的学习与实践时间,主次颠倒。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1年发布的调出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有接近三成的青少年沾染网瘾,有12%的青少年具有网瘾倾向。大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或社交软件而荒废学习,缺乏与人现实沟通交流的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1.3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 网上信息大多带有较强的个人思想色彩,并且有些未经科学验证的信息也被一些人放在网上肆意传播着,缺乏信息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就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传统道德意识的缺失与三观的陷落。
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有待完善 校园网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娱乐休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然而不少高校却疏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部分学生在下载不良信息时,很有可能感染病毒,甚而导致整个校园网的瘫痪。
2.2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新事物与新观点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但同时,他们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与抵抗能力又较差,很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被有心人士怂恿做一些危险违法的事情,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2.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失 目前,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现状还局限于传授学生关于信息化技术反面的知识内容,鲜有涉及网络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教学内容的,可见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还不够重视,无论是单纯的计算机课程,还是德育课程,关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都有所缺失。
2.4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信息化网络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但是据目前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育者不够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及活动机制的理解不够深入,并且主动参与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够高,高校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 (1)加强校园网监管力度,净化网上信息。学校应建立一个常设机构,专门用于网络信息管理,以引导为主,管理为辅的方式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形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挖掘一些具有教学价值的思想政治信息,并将其整合为生动的电子教材,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此外,学校还需要研发“防火墙”和‘过滤网”等技术对网上各种信息进行监测与筛选,从源头上净化学生的上网信息,把握“制网权”。一旦发现校园网中有人恶意散布反动、淫秽等信息,应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借助法律手段来保障校园网的安全。
(2)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网络安全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适度使用手机等电子高科技产品,回归校园实际生活。大学生应坚决抵制不良网站与信息,深刻了解其对校园环境以及个人发展的危害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在网络环境要如何捍卫自身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3)提高教师网络素养和网络教育能力。教师作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直接教育者,责任重大。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模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利与弊。对教师自身而言,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信息素养与网络教育能力,以满足新时期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4结语 总之,高校一定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其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里,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为教学己任,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六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可行性实践 摘要:生命安全教育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本文介绍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国内外开展现状,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分析了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旨在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可行性 1引言 生命安全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和做好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既是使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工作纳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特点,所以,除了体育本身所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在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兔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等方面还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将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使中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在安全教育方面学校体育也负有重要的职责,促进学生的健康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2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说到生命安全教育,首先应了解何谓安全“安全”,在希腊文及梵语中,被解释为“完整”、“没有受到伤害”。现代汉语中则释义为“没有危险!不出威胁,不出事故”。即无危为安,无损为全,此为绝对安全。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范围较广,国内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一般包括交通消防安全、人身伤害安全、饮食安全、设施安全、教学行为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当今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已显得日渐重要,但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其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含义仍无明确、统一的界定。
3国外生命安全教育开展状况 在美国,除了州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关法律和应急措施外,平时还利用体育课、自然课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生存训练。所谓生存训练无非是两大方面,一是安全的生活,即防卫外来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健康的生活,即防卫自身的疾病伤害。美国将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生存教育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早在1999年日本体育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将安全教育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灾害和伤害的预防,这里主要指交通事故的预防和自然灾害的预防;一是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方式,包括自救和救人的方法。日本学生安全教育主要以体育课堂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他们的理念很简明:“学校安全不保,谈何教育”。在俄罗斯要求在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科学校中以《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取代原有的《青年应征训练》课程。其基本内容也包含在《体育》课程之中。近些年,俄罗斯学校体育界充分重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地实施。
4我国生命安全教育开展现状 在我国,虽然2007年国务院就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六大模块。要求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中逐渐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班、团、校会、专题讲座、参观和实战演练等形式,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的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但多年来执行效果很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安全教育任务具体由哪门课程来承担,文件中“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的教育形式在实践中便被“抽象化、模糊化、形式化”了,同时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缺乏实践性操作,当遇到意外灾害发生时,学生仍然是手足无措,不懂得逃生自救,最终酿成惨剧的事情时有发生。
5体育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5.1体育课程独有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 相对于其它的学科,体育与健康课程有着独有的特点。首先,体育课是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相结合,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加符合生命安全教育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开放性与实践性特点为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其次,体育课是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学科。体育教师逐步的渗透生命安全知识,并在体育技能的教授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那么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更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体育教师在从事职业教育过程中,已经学习过诸如生理学、运动营养学等与安全教育课程相关的知识,具备了从事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大量的实践活动特点,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活动性特征相吻合,使得体育教师更便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5.3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平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内容中要求学生“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在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以及提高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并不是让学生在运动时小心翼翼、束手束脚,而是让学生对运动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课程标准》中关于安全教育内容的规定为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5.4体育课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教育理念的升华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立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育人功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新课标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经历成功与失败,加强对学生意志的磨练,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
第七篇:高校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技能培养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对化学专业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高校也逐渐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实验室成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所在,但是由于此种教学的逐渐普遍化,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本文针对技能培养及高校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进行研究,进而达到在专业技能进行强化的过程当中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效化学;技能培养;安全教育 1化学实验室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及具体化特点 1.1化学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场所 在高校化学教学当中,实验室作为师生针对学科活动进行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之地。在教育部所颁布的《冠以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当中有明确的要求:“加强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要求是:着眼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加大对教学的投入、管理和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并着重培养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实验室是贯穿学生对技能和理论学习的全过程 对于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当中是否能够采用合理的方式,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关系到今后学生是否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的需要、走进工作岗位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开始,就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不仅要实时更新教学实验的内容,还要求与时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1.3发挥实验室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于 鼓励开展实验室教学工作,提倡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科研课题进行有效的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和探讨的整个过程。在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在不断的增强对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教学仪器和场地都进行了不断的加强,而且能够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现代现今的科研仪器的辅助下,进行专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断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影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随着高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实验室教学的开展也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难度,更具调查也研究,影响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实验室当中会存放一些实验的药品和相应的实验器材,在药品当中又不乏存在一些剧毒药品、酸、易燃易爆等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药品,或者是一些干燥箱、高压钢瓶等器械,如果这些药材和器材不能够得到很高的管理,就会对人产生很大的伤害。其次,对于消防设施的缺乏,由于一些学校存在一些经费紧张的局面,因此在实验室当中也会存在一些消防设施不足的情况,例如灭火器、消防栓等设施的不足及布局不合理,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再次,在实验过程当中,有一些化学实验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如回流、蒸馏、点解等等,这些都需要使用明火、通电或者是加热,而且还有一些化学反应更需要高压、超强磁场、超高电压等等,这些设施的使用或者是控制不好就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最后,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和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对周围的环境自认为比较熟悉,于是便会很容易产生一些放松警惕的心理。除此之外,高校的师生还缺乏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的培训,管理人员对于工作的当中安全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最后就是学生,对于去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实验当中经常会将一些还有强酸、强碱等带有毒性和腐蚀性的化合物倒入下水道,或者放在封闭的地方,这样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性。
3建设实验室技能培养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策略 (1)制定系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实验室的管理而言,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进行有效的实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当在充分明确在“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上,依据国家所规定的管理法规以及相应的政策,并结合具体的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实验中进行自我检查、互相监督等,使得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和学习能够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以下内容: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学生守则、安全卫生守则、劝劝管理办法、器材领用记录、安全用电规定、危险化学品的三废处理规定等等,还应当充分明确相关实验人员所在岗位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专职人员的身上,认真落实并坚持相关制度的实施。
(2)培养自身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的时候,是否能够进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和安全防护是进行安全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化学实验中规范自己的实践操作,才能够使自己在没有危险的环境下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这也是进行化学实验最为基础的技能所在。再进行实验的过程当中要对规范操作的方法和技能进行重复的训练,纠正在实验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能够更好的规范学生实验操作的行为,更好的培养动手能力,降低实验所带来的危险性。例如:对高温、高压设备如何进行正确的操作,怎样取用危险化学品(如:剧毒、腐蚀性的药品),称重,以及对有害气体尾气吸收方法等等。
(3)强化安全精神文化的建设。安全精神文化建设是隐藏在人潜意识中的最里层,是指加强学生和教师意识观念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等等,也同样是安全文化建设当中最难实现的重要部分所在。根据以往安全事故的发展调研可以返现,则大多数由对安全意识的淡薄而引起的,因此如何培养师生安全意识成为了化学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的主要核心所在。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使得管理人员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并对导师、实验学生、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通过一些讲座、视屏以及网络课程、安全技能竞赛的形式促进其在思想以上对安全引起重视。应在具有安全文化氛围的实验场地。对化学实验室的消防、水电、急救箱等设施布置和规划进行讲解,并运用明确的色彩进行区分识别,对于设计危险的药品和实验操作,可以通过张贴规范的实验步骤来规范学生的操作流程和细节,让学生养成注意安全的意识。
4结论 通过本文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来说是一项非常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只有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不断的加强师生对安全意识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创新、创造、创业”等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第八篇: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策略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中火灾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每一位学生及教师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高校甚至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从表面上来看,火灾可能属于不可抗的意外,可事实上,如果具有一定的消防安全意识,再加上一定的管理与有效的设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火灾的发生,但是能减少一定程度的损失。高校消防安全教育问题关系到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所以进行一定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进行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高校中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校;消防安全;培训 1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火灾事故频发,威胁着每一位高校师生的安全问题,所以进行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是势在必行的。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的实行,高校中的人数在迅速增加。火灾事故的频发,逐渐威胁到更多人的生面安全问题,频发的火灾事故,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动荡。因为一个国家的消防安全教育问题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在大部分发达国家,消防安全知识是学校里教育的重要课程。只有在意识上重视消防安全问题,在面对灾难时,才能从容不迫。人们接收消防安全教育的最好的通道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在学校中的教育能够教育学生从最根本上认识到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通过学生传播出去的也是最正确的知识,可以把消防安全问题彻底的传播出去,全面推进国民对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视性。
2当前我国高校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高校火灾频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当前我国高校中消防设施较差、人口多、建筑物老化严重、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等问题,都是影响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2.1高校消防设施较差 我国部分高校历史悠久,有着多年的历史。而在建校之初,学校的电力、供水等设施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都是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来建设的。随着经济水平和技术的提高,高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逐渐的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而最初建设的电力、供水等系统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科研需求了。电力设施的老化,导致火灾的发生。而供水系统的崩溃,将直接导致火灾发生时,学校里的消火栓供不出水,对于强大的火灾来说,造成严重的损失。
2.2人员数量多,缺少安全通道 随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校中的师生数量也在增加。学校的宿舍区往往占地面积很大,每一层居住的人数也很多。部分高校会为了学生的安全或者防止盗窃的发生,关闭部分消防通道,只开通少数的通道作为进出口。这样的举措让安全通道的建设毫无意义,不但对师生的安全问题没有保障,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人口的居住数量与安全通道的开设数量得不到正确的安排,发生火灾时,灾难程度可想而知。而作为最基本的消防用具的消火栓,往往放置在不起眼的位置,使得消火栓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我国部分高校中基本没有逃生面具、疏散指示牌等设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3建筑物年久失修 由于很多高校的历史悠久,有很多历史悠久,或者年久失修的老式建筑物。像这些老化了的建筑物,大部分都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且在一些历史性的高校中,为了保留最原始的建筑风貌,一些木质的建筑物还在使用中。在古老的建筑中,电路设施通常都是在明线设置的,由于部分年久失修,如果电线短路、老化,引燃木质结构的建筑,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2.4高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较差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在宣传着消防安全问题,把消防安全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教育,但大部分都只重视消防硬件,比如消火栓等设施,而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进行教育。当前高校中的宿舍管理人员基本都是临时性的,变动较大,也没有及受过正规的消防安全教育的培训,在发生火灾时,通常都自身难保,更别说指挥学生疏离逃生了。我国高校中也普遍没有开设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课程,学生没有最基本的常识与安全知识,在发生火灾时不能很好的自救以及帮助他人。
3改进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的对策 虽然我国当前高校中会发生火灾,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消防安全教育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可以改进和避免的,只要从根本上对消防安全教育问题加以重视,再进行适当的改进,就能减少甚至杜绝灾难的发生。
3.1重视消防安全问题的宣传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中消防安全的教育问题,首先就应该对消防安全问题进行适当的宣传。宣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对于以后的消防安全问题的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宣传时,高校可以以单独的学院作为宣传主体,对下属的各系及各专业进行管理,建立一个集中管理的模式,从上而下的进行宣传教育,达到最终的效果。在宣传的内容上,应该以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为主,主要进行灭火设备的使用、疏散逃生的方法,以及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的宣传。而宣传的形式可以选择讲座的形式,聘请专业性的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讲解,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学习一定的逃生本领。
3.2保证消防设备的有效性 高校中应该建立高利用率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消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的完整与高效率是保证消防安全的最基本的物质。消防设施主要有消火栓、校内灭火车等。学校要经常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修理,避免在发生火灾时消防设备起不到作用。对于老式的建筑物,也要进行定期的检修。要改变以往的明线电路系统,进行设备的更新,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
3.3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高校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消防演练。可是就目前我国当前高校的现状来看,有很多都不能完成这个规定。定期进行消防演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从本质上重视了消防安全问题,减少灾害中的损失。进行消防演练,也能够让学生牢记自己所在区域的逃生路线,懂得一些最基本的自救方法。
3.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高校想要对消防安全问题进行改进,还需要对本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和改进。部分高校可能会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有些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对于缺少和不完整的地方要进行补充。广泛的吸收其他学校的意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完善本校的规章制度,对消防安全问题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管理消防安全方面的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也能够未雨绸缪,从本质上杜绝灾难的发生。
4结束语 高校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上的栋梁之才,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程度。而随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快速发展。学校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变得越来越多。而高校缺乏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教育,导致师生对于消防安全的重视性不高,安全意识也不强,给师生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防止灾难的发生,减少灾难中的损失,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消防安全方面的教育,设立专门的课程来讲消防安全知识带人到课堂中去,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强学生本身对于消防知识的积累,在防火、消火以及逃生方面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防患于未然。
第九篇: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渗透策略 摘要:在教学观念得到较大革新的今天,体育教学的重视度及关注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多种教学策略及方法都得到了较好的实践,通过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释放学习中的压力。但是,受体育教学自身特性的影响,教学中的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会增加教师及学生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秩序,因此,本文将简单讲解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重点围绕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
安全教育;
安全隐患;
有效策略;
分析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1.客观因素的影响分析。虽然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全面重视,但是各地区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依然不足,使得部分初中学校在具体的建设及器械的购置中资金较为匮乏,无法有效地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环境及现状。在体育器械落后、环境较差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的训练较为普遍,在惯性的作用下,学生的安全问题极易受到影响,因设备维修工作不足、训练环境较差而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校方的采购不合理、后期管理使用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2.学生自的原因。体育活动开展前,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活动筋骨,避免运动中的损伤。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对于前期的热身活动不重视,致使运动中极易出现肌肉损伤等问题,再加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不足,过量运动下也会造成身体出现不适的现象出现。3.教师责任意识缺失。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活动非常自由,部分教师缺乏课前准备及设计的是,采用惯性思维随意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现状制定训练计划,这无疑也给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埋下了导火索。同时,不合理的器械摆放及管理、场地清理工作不重视、安全教育意识不足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化。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1.强化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开展体育活动前,教师需不厌其烦的进行安全意识的渗透,这对于精力较为旺盛的初中生而言十分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其他班级学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让学生正确的树立安全意识,在教学管理的细节中逐步渗透。在体育教学前期,做好课堂秩序的维护,不允许学生随意的推拉、嬉笑玩闹,一旦发现可能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苗头,及时制止。树立典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危险无处不在,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2.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增强体质,因此,课前的准备及计划必须得到重视。在课程开展前,教师需组织学生进行热身活动,让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活动。教师可以逐步的演示活动技巧及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来避免学生的安全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十分必要,过度运动非常不可取,教师要掌握好度与量,让学生逐渐爱上体育。
3.重视场地管理及器械管理。场地管理是体育教学安全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类似于足球、篮球、排球等人数较多的体育训练项目中,教师需进行安全问题的检查,清理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安全的杂物、石头等。在跳远、跳高等项目中,需清理好沙坑内的石块,保障学生的安全。在部分户外体育训练器械的管理中,需了解这些设备的使用现状,针对部分腐蚀较为严重的设备需进行治理及修缮,问题较为严重的则需及时的移除,这些工作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妥善的安排。而针对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器械需单独管理,严厉禁止学生随意玩耍,定期清点运动器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而且会有器械操作,跑、跳等剧烈运动,这些运动中难免会隐藏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责任感。首先,课堂的一开始,体育教师就应当让学生明确他们不能够做的事情和行为,比如不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体育器械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认学生操作、练习的步骤、姿势等正确无误,比如铅球、标枪等项目,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指导。最后,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体育教师一定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擅离职守,应当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体育课发生威胁学生安全的事故。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学生出现扭伤、脱臼、抽筋、骨折等状况的一些急救方法。倘若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施救能力范围,教师应当沉稳冷静,尽快通知学校,联系医院,采取有效合理的处理措施,切忌手忙脚乱。当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与其它教学不同,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宽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从中掌握基础性的技巧及方法,但是安全问题必须作为首要的前提。从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现状来看,体育器械的选择及场地的建设十分关键,教师自身也要做好安全管理意识的渗透,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安全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