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时间:2023-02-17 08:15:33 浏览量: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 “童年生活”,全单元主要包括《童年的水墨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肥皂泡》和《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本次习作以《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题目,选择一个有突出特点的人,抓住特点写下来。

本次学习园地主要内容:交流理解句子的方法,看图自主识字,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中心写一句话,积累和理解关于信用的名人名言,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做好训练题。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剃头大师》前后充满趣味和无奈,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小沙“怕剃头”的感受。《肥皂泡》全文质朴优美,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并查找资料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很常见的故事,记得结合课文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 写一个熟悉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本单元安排了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找出关键词,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练习写作。

3.本次习作以“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题目,重点是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内容写清楚。

4. 本次学习园地重点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名言意思,学会多种方法理解难懂句子,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三、单元课时安排 18.童年的水墨画……………………………………………………2课时 19.剃头大师…………………………………………………………2课时 20.肥皂泡……………………………………………………………2课时 21. 我不能失信………………………………………………………1课时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回忆各自的童年趣事,讲给大家听,一起分享快乐。

2.播放歌曲《童年》。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语。

(1)字音。

染(rǎn√ yǎn) 碎(suì√ cuì) “浪、爽”是后鼻音,“染、溅”是前鼻音。

(2)字义。

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①用染料着色;②感染,沾染。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碎,字本义: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形近字:翠、醉。

(3)字形。

指导书写“染”。“染”是上下结构的字,“九”上不加点。

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最后两笔伸展支撑整个字。

指导“墨、染、碎、爽”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4)理解词语。

梳妆:梳洗打扮。

清清爽爽:清洁凉爽。

3.巩固生字,会读会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入情入境地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

3.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场景,分别是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场景。

四、学习《溪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 预设(1):生: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诗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溪边钓鱼;从诗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要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诗。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诗,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诗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用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这美丽的景色? 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象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诗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3.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一定要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4.师范读,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突出了“平静”的特点,为什么一定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一诗体会孩子们钓鱼的专注和钓上鱼后的欢乐。

5.师总结:《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前四行描绘的情景是澄清碧绿的小溪,映出依依的垂柳,映出钓鱼的孩子以及钓竿上静静立着的红蜻蜓。最后两行展现的是鱼钓上来后,鱼儿蹦跳和孩子手忙脚乱的情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语。

2.说说溪边的场景。

这节课,我们来看江上的场景。

二、学习《江上》。

1.《溪边》写儿童在溪边钓鱼,那么《江上》写的是什么场景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江上》写的是什么场景?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写的是什么场景?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了童年的快乐。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写了儿童戏水的欢乐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泼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是否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戏水的快乐。

4.赏析句子。

(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群孩子跳入水中的样子,表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活泼、快乐。

(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孩子们戏耍时的快乐情景。

(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小伙伴们在水中戏耍时,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师小结:前四行诗是孩子们戏水的群像,后两行诗是一个孩子的特写,有面有点,画面感十足。

5.师总结:《江上》描摹了一群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说说《溪边》《江上》描绘的场景。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林中》,看看《林中》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二、学习《林中》。

1.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体会句子:“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这两行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蘑菇的可爱和美丽。

3.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两个“斗笠”的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4.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生:都戴着斗笠,都很可爱。

师: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儿童的欢乐。

师:从哪里能读出来?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5.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雨后,孩子们戴着斗笠在林中采蘑菇。

6.师总结:《林中》描绘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三、四两行诗句将小蘑菇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五、六两行诗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这四行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灵动的美感。

三、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你的童年生活也一定很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欢乐场景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一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拨。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七彩童年 美丽如画 欢乐如歌 教学反思:
19.剃头大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回忆各自的童年趣事,讲给大家听,一起分享快乐。

2.播放歌曲《童年》。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语。

(1)字音。

染(rǎn√ yǎn) 碎(suì√ cuì) “浪、爽”是后鼻音,“染、溅”是前鼻音。

(2)字义。

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①用染料着色;②感染,沾染。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碎,字本义: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形近字:翠、醉。

(3)字形。

指导书写“染”。“染”是上下结构的字,“九”上不加点。

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最后两笔伸展支撑整个字。

指导“墨、染、碎、爽”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4)理解词语。

梳妆:梳洗打扮。

清清爽爽:清洁凉爽。

3.巩固生字,会读会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入情入境地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

3.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场景,分别是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场景。

四、学习《溪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 预设(1):生: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诗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溪边钓鱼;从诗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要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诗。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诗,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诗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用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这美丽的景色? 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象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诗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3.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一定要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4.师范读,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突出了“平静”的特点,为什么一定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一诗体会孩子们钓鱼的专注和钓上鱼后的欢乐。

5.师总结:《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前四行描绘的情景是澄清碧绿的小溪,映出依依的垂柳,映出钓鱼的孩子以及钓竿上静静立着的红蜻蜓。最后两行展现的是鱼钓上来后,鱼儿蹦跳和孩子手忙脚乱的情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语。

2.说说溪边的场景。

这节课,我们来看江上的场景。

二、学习《江上》。

1.《溪边》写儿童在溪边钓鱼,那么《江上》写的是什么场景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江上》写的是什么场景?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写的是什么场景?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了童年的快乐。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写了儿童戏水的欢乐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泼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是否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戏水的快乐。

4.赏析句子。

(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群孩子跳入水中的样子,表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活泼、快乐。

(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孩子们戏耍时的快乐情景。

(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小伙伴们在水中戏耍时,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师小结:前四行诗是孩子们戏水的群像,后两行诗是一个孩子的特写,有面有点,画面感十足。

5.师总结:《江上》描摹了一群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说说《溪边》《江上》描绘的场景。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林中》,看看《林中》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二、学习《林中》。

1.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体会句子:“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这两行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蘑菇的可爱和美丽。

3.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两个“斗笠”的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4.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生:都戴着斗笠,都很可爱。

师: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儿童的欢乐。

师:从哪里能读出来?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5.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雨后,孩子们戴着斗笠在林中采蘑菇。

6.师总结:《林中》描绘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三、四两行诗句将小蘑菇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五、六两行诗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这四行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灵动的美感。

三、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你的童年生活也一定很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欢乐场景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一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拨。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七彩童年 美丽如画 欢乐如歌 教学反思:
20.肥皂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12个字。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廊、仰、越、若”等生字。

2、学会运用一连串动词,把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

3、通过细致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品味作者描写泡泡语言的生动优美。

4、展开丰富的想象,想想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一连串动词,把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通过细致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肥皂水等吹泡泡的工具。学 生:预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玩过什么游戏?你们喜欢吹泡泡吗?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吹肥皂泡,那美丽有趣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快乐,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欣赏冰心笔下如诗如画的肥皂泡。(师板画泡泡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指导观察“皂”字是怎样组成的,什么结构?并用眼睛记住它)
2.出示生字。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都读正确了吗?(出示课文词语,生字变色,加点词是易读错字和多音字)
廊子 若是 娇软 薄球 颤巍巍 山巅 婴儿 希望 木碗 透明 扯成 仰望 越过 和弄和弄蘸上 黏稠 散裂 3.开火车认读。易读错的词的多读几遍。

4.作者主要写了关于肥皂泡的几件事?(指名分段读课文,让每个孩子读完后概括自己所读段落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做 吹 想 二、学习第三段 做泡泡 学用连续动词 1.默读第3自然段 (按课文填空)
先把( )放在( )里,再( )上点( ),( ),然后用一支( ),( )上肥皂水,慢慢地( )成泡,最后轻轻地一( ),那球儿便从管上( )了下来,在空中( )。若用( )轻轻地( ),有时能飞得很高。

2.根据所填的字词,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把做泡泡的过程写具体的? 副板书:先……然后……再…… 连续动词 3.(只出示连接词和所有动词)谁能根据这些动词把做泡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先用……放……接着加…… 然后用……蘸……吹……再……提……落…… 4.作者用词多么准确丰富呀?我们仿照着写一写吧。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做做擦黑板的过程,同学们仔细观察,用上连接词和动词把他劳动的过程说具体。

5.一生表演,其它生接龙发言。师副板书用到的动词:洗 拧 擦 踩 晾 (提示学生在动词前面用上修饰词,如怎样地洗、怎样地拧、怎样地踩……)
四、学习第四段 吹泡泡 体会泡泡之美。

1.朗读第4段,哪些句子你觉得难懂,画下来? 2.下面老师吹几个泡泡,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泡泡,发现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泡泡的样子了吗?(师吹几个泡泡,生观察,再齐读这些难懂的句子。)
3.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形容泡泡样子的词语?(师板书:轻清透明 玲珑娇软……)
4.我们抓住这些词语,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泡泡的美丽可爱!(生齐读课文)5.你还能想起哪些词来形容你眼中的泡泡? (生自由答:五光十色、又大又圆……)
6.你们觉得泡泡们像什么?(用比喻句来说泡泡)
7.如果把这些美丽的泡泡看成一群孩子,它们会在空中干什么?(用拟人句说泡泡)
五、展开想象 泡泡去哪儿 1.师导读: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小心地、轻轻地吹起来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 ……生接读: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生接读:快乐、骄傲与希望)
2.这脆弱又美丽的泡泡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她们满怀期待,希望它们多停留一会儿,祝福这美丽的泡泡飞得又高又远,作者希望这些泡泡飞到哪里去了呢?(指名读,师板书:天空 大海 夕阳 山巅)
3.看着泡泡们飞到墙外,你还希望泡泡们能飞到哪里去,又落到哪里去?(生想象说,教师提示:森林 星星 田野 草原 妈妈的手,妹妹的鼻子 …… )
六、总结全文 推荐作者 小小的泡泡的美丽虽然是脆弱的,但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会永远留在我们成长岁月的梦里。(出示冰心照片及简介)冰心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做 和弄和弄 吹、提、扇 肥皂泡 吹 美丽 轻清透明 玲珑娇软 想 天空 大海 夕阳 山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和词语 1.齐读一遍课文。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课文词语,指名领读,师挑选生齐读。

3.认读注音生字,开火车读并口头给每一个字组一个词。

二、学习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廊、仰、越、透、若)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2.动画演示“廊”、“透”“越”的笔顺。注意“双耳”和“乃”“走”字的笔顺。

“廊”和“越”“透”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其中“透”笔顺是先里后外。“越”笔顺是先外后里。

3.提示“若”字注意下面是“右”不是“石”。“越”里面不要写“成”。“仰”不要多加一笔撇。

4.每个生字在田格本上写三个,注意写字姿势,写完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三、拓展小练笔(选做)
1.那一个个__________的泡泡,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泡泡是那么_______,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_。

3.送上天去,___过海去,____过高山,____在草地…… 4.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 ___着头,____着脸,___着手,___着眼,___着耳朵 四、审美表达,丰富语感:
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想想这些轻清亮丽的小球,还可能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 五、小练笔:
仿照文中第5自然段,写写这些泡泡还可能飞到哪里去。

板书设计:
20肥皂泡    做肥皂:和弄和弄 融化 吹肥皂:慢慢地 轻轻一提 轻悠悠 扇肥皂:连接词:然后 再 五色浮光 轻清透明 轻轻地 颤巍 教学反思:
21.我不能失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感悟、思考和交流理解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句话,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联系生活实际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 运用默读、朗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句话,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透过对话和动作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名人小时侯的故事,题目是《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你能说说“失信”是什么意思吗?(失去信用)你知道“失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守信)这个题目还可以怎样说?(我要守信)
2. 课题质疑:“我”指的是谁呢?是说她在哪件事情上不能失信呢?         3. 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出示资料袋,自由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信”。                1.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学生齐读:
① 借助拼音读课文。

②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③ 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 开火车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纠正字音。同时出示本文生词及几个难读的词学生认读:照耀、早餐、叠花篮、解释、歉意、道歉。         3. 小组探讨交流,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提示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出示课件)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c.事情的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怎样?         4. 填空概括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时间),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很想去,可是她突然想起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不失信决定留下来,最终,小珍没有来,妈妈心疼庆龄一个人在家没意思,庆龄却说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没有失信。(人物、事情经过、结果)  告诉我们…… 三、读悟结合,品味“信”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语句看出宋庆龄守信用呢?划出相关语句,在旁边简单批注感受。

(根据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宋庆龄的这种品质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并相机板书:语言、动作。

学法指导:读文时,可以将自己的思考、感受体会或者疑问在相关语句旁边做简单的标注记录,这就是作批注,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交流:
(1)“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他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宋庆龄说。               (2)“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3)“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
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                 面对妈妈的提议,庆龄觉得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4)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回家后,妈妈知道了小珍一上午也没来,庆龄白等了非常心疼。而庆龄却仰起脸回答到:生接读——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想象一下庆龄说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和态度?根据理解朗读语句。

(5)加入人物对话,根据对话你能否在宋庆龄说的每句话中恰当地加上一个表示语气的词? 学生默读思考,作批注。交流 教师指导朗读。(揣摩人物当是心理,读出相应语气。)
(6)
三人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父亲、母亲,宋庆龄。

4. 除了对话,还有哪些语句能看出宋庆龄守信用呢? A. 送家里人出门后,庆龄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的等候着。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小庆龄本来是想留在家里的吗?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第一自然段)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了! 指导朗读。               体会:此处通过联系前后文以及人物的动作描写说明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B. 师生接读宋庆龄守信用的语句。

小结: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和动作,一个坚持守信的小庆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本单元的习作就是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想使你写的人也能像宋庆龄这样特点鲜明,大家一定要注意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

四、讨论交流,深化“信”。

1. 最后小庆龄说:“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

五、总结 “一诺值千金”,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六、布置作业,延伸“信” 课外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俗语记在日记本上,找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1 我不能失信 宋庆龄 遵约定 守信用 (语言、动作)
教学反思: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人物特点。

2.初步领会描写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3.加一个精彩的题目。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准确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准确而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文。

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有特点的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玩一个猜谜游戏。看谁能根据大屏幕上的词语猜出人物形象。看谁的反应最快,猜出来的同学请举手。(大屏幕出示)
1.火眼金睛尖嘴猴腮头戴紧箍咒——孙悟空 同学们,眼睛,嘴巴,脸,这些都是孙悟空的外貌。所以咱们可以通过外貌猜出人物。(板书:外貌)
好,同样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再猜(大屏幕出示)
2.好吃懒做好色——猪八戒 好吃懒做是猪八戒的?性格。好色,就是喜欢女子。也就是爱好、兴趣。所以咱们还可以通过性格爱好来猜出人物。(板书:性格爱好兴趣)
小结:外貌,性格,爱好兴趣,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人物特点。

二、深入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例文。

我们可以根据外貌猜出人物,大家看这段文字写的是谁? (出示例文)我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黑色的眼睛,鼻子下面有一张小小的嘴巴。

师:这是谁?生答不知。因为他的外貌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没特点。

好多人都长的是这个样子,这是一张大众化的脸谱,放在人堆里看没什么特别的。所以猜不出来。

师:那什么是特点呢?生:特殊的地方。

师:对特别之处。生: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理解什么是特点。

特点就是指的人或者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这个独特的地方,可以是外貌,也可以是性格爱好兴趣等。这都是特点。

(举例:)比如说:小红左侧脸颊上长了一颗美人痣,这就是她外貌的独特之处。小明特别爱看书,连上厕所的时候都拿着书,这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的特点。再比如说我们班的郭辰嘉同学,平时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一副热心肠,这也是他的特点。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特点呢? 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才使得我们与众不同。著名的哲学家布莱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咱们在介绍人物时,想让人一下子记住,就必须抓住最鲜明的特点。(板书:抓特点)
三、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人物。

1.出示范文。

到底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人物呢?老师抓住了自己的特点写了一段文字,咱们一起来看看。

范文:我高高的个儿,脸蛋儿鼓鼓的,就像鹅蛋一样。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弯月牙儿,让人感觉很亲切。我的鼻头圆圆的,下巴尖尖的。我还是一个爱笑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嘴角总是上扬的。我特别喜欢读书,平时我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课间读,下班回家后读,连上厕所都手不离书呢。

师: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自己的? 生:个子,脸蛋,眼睛,鼻子,下巴。(外貌)
生:爱笑,嘴角上扬。(性格乐观)
生:喜欢读书。(兴趣爱好)
2.小结:老师在描写自己的时候,抓住了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你在写人物的时候只要从这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特点,并写具体,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四、寻找身边有特点的人。

1.寻找有特点的人,打开思路。

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特点的人,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热心肠的同学,爱问问题的“小问号”,对昆虫颇有研究的“昆虫迷”,说话幽默的“幽默王子”,说起话来大嗓门的“高音喇叭”……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身边的同学小伙伴们又有哪些特点呢? 2.出示例文。体会抓住人物的兴趣爱好来描写人物。

老师这里有一个同学写的片段,他描写了他的好朋友。大家仔细读读,看看这个同学抓住了人物什么特点来写的?(生自读)
例文:我的好朋友小林是一个“街舞狂”,只要一听到音乐,他就忍不住跟着节奏跳起来。记得有一次做课间操之前,老师放了一段《最炫民族风》的音乐,本来在操场上立正站好的他,身体如同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剧烈的扭动着。只见他眯着眼睛,紧闭着嘴巴,头发一甩,胳膊一抬,屁股一扭,来了个360度大转弯。此刻,这似乎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舞台,我们都用诧异的眼神看小林,他都浑然不觉,一直跳啊跳啊。直到广播体操的音乐响起,他才忽地回过神儿来。瞧,他跳起舞来的样子多专注啊,像一个舞王!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个小孩有什么特点?生:他爱跳街舞。

生:眯着眼睛,紧闭着嘴。师:这是神态。(板书:神态)
生:浑然不觉。师:忘记了这是在操场上了,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这是自己的舞台。这是心理描写。(板书:心理)
生:头发一甩,胳膊一抬,屁股一扭。一连串的动作。(板书:动作)
小结:抓住人物跳舞这个兴趣爱好,描述具体。同时,描写的时候加入了详细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把人物写活了。

五、妙笔生花 1.教师提示:想一想你身边有特点的人,选取其中一个进行描写。你可以抓住他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通过一件事情来具体描述。可以用上描写神态,心理,动作的词语。

2.加上合适的题目。找出你写的人物的特点,根据特点加题目。例如:《戏迷爷爷》、《我的同学“小问号” 》…… 3.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抓住特点写人物外貌 抓特点 性格 兴趣爱好 神态 动作 心理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并小组合作,寻找理解难懂的句子与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的异同之处。

3.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4.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能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5.朗读和背诵4句关于“改过”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学习了如何理解难懂的句子,还读了很多关于童年的故事,相信同学们有了很多收获。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课文中有很多难懂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相近。

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

可以、词典或上网查资料,也可以向别人请教。

2.课件出示: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1)结合生活中剃头的经历,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之一——联系生活法。

联系生活法: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认识、场景、事例等)理解句子。

(3)再列举一个运用“联系生活法”理解句子的实例。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联系生活经验,喇叭是用来传达信息的。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雨传递了冬天快要来的信息。

3.课件出示: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联系上文“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写小孩子采到蘑菇高兴地叫起来,因此,这里是说孩子们戴着斗笠的样子像蘑菇一样。

(2)总结理解句子方法之一——联系上下文法。

联系上下文法:把句子放在上下文中来理解。

(3)再举一个运用“联系上下文法”理解句子的实例。

第18课中的“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4.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类似,也可以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来理解。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从海边给你们带来几个生字朋友,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出示:旭、屿、瞭、巡、缆、锚 2.(1)根据形声字的规律巩固生字。

(2)老师带领学生做识字游戏。

再次出示生字卡片,谁认识,谁就大声读出来,老师要看谁的反应快。(老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师:同学们自主识字的本领越来越强了。相信以后用你们自己的本领,会认识更多的字! 3.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插图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让学生从插图中找到相对应的事物,或者交流与海岛、港口相关的知识或见闻。

4.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结合图画发挥想象,说说看到的画面。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1)出示句子:①米饭没熟,还要再蒸一会儿。

②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2)指导学生默读句子,分别指名交流两个“熟”的意思。

(3)查词典,写下“熟”的意思。

①(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②熟练。

(4)同一个词语有时候会有很多意思,我们要联系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5)看一下在下列句子中“熟”是什么意思。

①我俩认识5年了,彼此非常熟。(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 ②爸爸太累了,睡得很熟。(程度深) (6)出示句子:①我很喜欢苹果的味道。

②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

(7)指导学生默读句子,分别指名交流两个“味道”的意思。

(8)查词典,写下“味道”的意思。

①味。②指趣味;情趣。

(9)再运用“味道”的这两个意思分别写两个句子。

①妈妈做的菜味道很好。

②生活很有味道,酸甜苦辣,样样俱全。

2.下面的例句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一读,再选一个开头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句子:①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②他们高兴极了,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歌,还围在一起跳舞。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句子是围绕开头的一小句来写的,后面部分把这个意思写得更加清楚明白。

(3)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把句子写清楚、写明白,可以举例子,可以用修辞手法,可以具体描述人、事物,可以借其他事物来衬托。

(4)示例:①小丽多才多艺,她能像百灵鸟一样演唱动听的歌曲,还能像小孔雀一样表演优美的舞蹈。

②雨下得真大,像泼,像倒。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畅。

2.讲讲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列举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言。

3.让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备课 下册 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