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山那面人家(周立波)》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7 08:25:03 浏览量:

《山那面人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认识一个时代。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文本,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状况,看当时有什么样的时代风貌。

2.感悟文本,理解一种婚俗。品味文本语言和人物语言,把握小说中弥漫着的浓郁的民俗民风及背后的文化。

3.走出文本,培养一种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婚俗,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并思考怎样的婚礼更有价值。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语言和人物语言,把握小说中弥漫着的浓郁的民俗民风及背后的文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对婚礼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讨论法 一、课堂导入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乃古人所谓人生四大喜事。其中,与“洞房花烛夜”息息相关的婚礼也备受大家重视。对于婚礼有这么几句流行的话,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我们先一起看看几幅图片,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周立波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山那面的人家》,去看看五十年代湖南农村的一场婚礼。

二、 整体感知 1、本篇小说篇幅较长,同学已经提前预习了,下面哪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

明确:小说写了月夜之时,我和一群姑娘去山那面人家参加一对青年的婚礼,看当地的闹房婚俗。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参加婚礼的路上。

第二部分(从“翻过山顶”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参加婚礼的经过。

这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翻过山顶”至“并且这样欢喜呢?”)描写新房的布置、摆设和婚礼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层(从“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至“兽医堂客说”)写婚礼前人们对新旧婚姻制度的议论。

第三层(从“外边有人说”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写婚礼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把新郎送回去以后”至结尾)婚礼结束后回家。

三、品读梳理 1、小说描写的是五十年代的一场婚礼,文中哪些地方有当时时代的烙印? 家居摆设:
人们把一盏玻璃罩子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房里的陈设。床是旧床,帐子也不新;
一个绣花的红缎子帐荫子也半新不旧。全部铺盖,只有两只枕头是新的。

堂屋上首放着扳桶、箩筐和晒簟,这些都是农业社里的东西。正当中的长方桌上,摆起两枝点亮的红烛。烛光里,还可以清楚地看见两只插了茶子花枝的瓷瓶。靠里边墙上挂一面五星红旗,贴一张毛主席肖像。

经济开销:
五块钱现款,连茶饭,带红纸红烛,带一切花销,免得变成超支户。

婚礼仪式:
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 小结:50年代中期的农村,正迎来新中国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本篇文章也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点:崇尚节俭、政治挂帅。正是这美好的时代培育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情趣,改变了陈旧的习俗风尚,才有了这别开生面的婚礼。

2.“地方色彩” 。周立波的小说真正是益阳山乡风情和民俗的镜子,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益阳山乡的地理状貌,自然生态,风俗人情以及其它益阳文化的鲜明特色。读周立波的小说,如果读者是益阳人,即使远在天涯,也会好像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那丘陵起伏的家乡山水之间,进入了处处乡音盈耳,翠竹森森,茶子花盛开的美妙的益阳世界。哪位同学来说说小说中哪些方面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湖南方言:
不断纤(不停)、晓得(知道)、翡青(翠绿)、听壁脚(听私房话)、困(睡)、伢子(孩子)、汁子(乳汁)、脸模子(长相)、衣架子(身材)、堂客(妻子)、枯眉毛(皱眉头)、脑壳(头)…… 地方民谣:
“三岁伢子穿红鞋”增强小说的热闹、喜庆气氛;
“旧式婚姻不自由”表现农民对农村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对新式婚姻的渴望和向往。

民俗民风:
婚礼习俗:“哭嫁”、“送亲”、“闹房”、“听壁脚” 居室文化:木格窗子上糊上了皮纸,当中贴着一个红纸剪的大字,四角是玲珑精巧的窗花,有鲤鱼、兰草,还有两只美丽的花瓶,花瓶旁边是两只壮猪。

问:这些体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 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上一直强调:“农民的小说就要用农民的语言来写”,这篇小说中,那朴素自然的方言, 浓厚而纯真的民风民俗,展现了简单但却别具特色的农村生活,带给读者心底最朴实的感动。

3.“人物形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在益阳这块质朴的土地之上婚礼场中的人物又有怎样的精神风貌。请同学们挑选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说他的形象特征。

新娘卜翠莲:
①动作描写。她很熟练的从嫂子怀里接过侄儿,搔他的胳肢,逗他笑,还抱出去操了一泡尿,又抱了回来。落落大方、自然得体。②语言和神态描写。“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淳朴能干、可爱大方,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新郎邹麦秋:
新郎邹麦秋“临阵逃跑” 却提着一盏小方灯,从地窖里爬了出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抬抬眉毛,平静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我与其坐冷板凳,听那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憨直可爱 、热爱集体,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乡长:
“乡长是一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不笑的乡长其实是个极其可爱的人,虽然自己没笑,却仍然是幽默诙谐的。他给大家讲哭嫁风俗,虽然自己没笑,却惹得墙外的姑娘们都哄笑起来。同时,从人们对他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个不笑而笑的人。

一群姑娘:这篇小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屡屡出现在文中的笑,小说在姑娘们中的笑声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表现了她们朴实善良、轻松自在、调皮娇憨、率真活泼的形象特征。在笑中开始又在笑中结束,使全文始终洋溢着欢快愉悦的氛围,表现了对新社会、新时代的赞美。

兽医:好说“空话”“大话”, 与新娘新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旧制度的批评和对新制度的歌颂。

四、主题探究 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轻松自在、男女平等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热爱劳动、热情上进的新面貌,歌颂了关心集体、崇尚简朴的新风尚,同时也批评了旧的思想风习。

五、拓展延伸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山那面人家》让我们感受到到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和根植于泥土的文化芬芳。

1、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我们家乡的富有特色的婚俗。

2、 假如你的亲友结婚,要准备举办一个有有意义的婚礼,你打算给他们一些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山那面人家》
婚俗 时代、地域 文化 主题

推荐访问:选修 教学设计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