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内容概述】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彩,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这些课文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编排 《古诗词三首》精选了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的诗词。《乡下人家》描绘了农家不同时节独特、迷人的景致。《天窗》则写了乡村儿童从天窗中获得想象的乐趣。《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展现了乡村田野的明丽春光。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初步”强调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为了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本单元的选文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想象。所选文章情感表达是比较明显的,为学生“初步体会思想感情”提供了支架。交流平台则启发学生比较课文关键语句的表达,梳理初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我的乐园”,习作要求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一习作要求跟本单元语文要素相互联系,通过抓住关键语句,融合习作的情感表达。
【单元核心目标】 1. 在活动体验中,能根据要求提取语言文字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初识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
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写出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注意用关键语句表达情感,将自己的快乐融入习作,写出乐园“乐”在哪里。
【单元任务群目标】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26个词语。
2.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卜算子·咏梅》。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 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想象体会句中的画面和情境。
3. 能认真倾听,记住别人话语的要点,并准确转述。
4. 能读懂书面通知要求,根据对象进行转述。
5. 能联系语境,展开联想,选择词语说一说乡村或城市生活。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春种秋收》《像风一样奔跑》。
2.实践活动:
(1)让学生亲身走进乡村,感受生活的美丽景致,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根据通知要求及对象正确转述。
【单元任务群设计】 1 古诗词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乡村生活独特、迷人的景致,丰富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根据课文描绘的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思维能力: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关键语句表达情感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解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词构成,前两首分别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及杨万里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选自《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共有六十首,全诗都是写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诗句浅近通俗,却意境悠远。《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整首诗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整首词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来学习。为了更好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主读诗,继而抓住诗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会认“杂、篱”等6个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主识字,会读“杂、篱”两个字,会写“杂、稀、蜻、蜓、蝶”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单元主题导入(出示课件3)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眼前的这些美丽的乡村图景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呢?是啊,独特的风景常常让我们的心头为之一震。你们知道吗?纯朴的乡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是一幅和谐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感受一下诗词中的田园风光吧。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导入课文,谈话切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出示课件4)请同学来读诗题。教师相机指导“兴”的正确读音,强调应该读第四声。
2.教师指导理解词语意思。
四时:四季;
田园:田家乡村;
杂兴:随性而写的诗。
3.教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诗人)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其中的第二十五首。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三、初读古诗,指导写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出示课件6)
(1)听范读,注意古诗停顿节奏。
(2)学生活动:小组比赛齐读古诗,注意读好句子,读好诗歌朗读节奏。
2.指导书写生字。(出示课件7)
“蜻、蜓、稀、蝶”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
“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学写生字,为学生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四、再读古诗,感知内容(出示课件8)
1.教师提问: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小声自读古诗,用笔圈一圈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落、蜻蜓、蛱蝶。
3.齐读古诗。(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古诗中的景物,感知古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学生通过自身的读、思、悟去感知古诗,大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五、学习诗文,品读古诗 1.交流学法。
提问: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预设1:可以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预设2:可以、查资料理解。
预设3:还可以问老师。
小结: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出示课件9)
(1)教师问: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肥、稀”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肥:个大饱满,汁多鲜美;
稀:稀稀落落。)
(2)教师引导: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整句诗的意思: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格外诱人;
田里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
(3)教师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古诗的学法,理解诗句意思,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过程中加深领悟。)
4.品读古诗第一句和第二句。(出示课件10)
(1)
教师引导:前两句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板书:金黄 肥 雪白 稀)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对仗工整)
预设: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2)教师引导:谁来告诉老师,这两句诗是静景描写还是动景描写? 预设:静景描写。(板书:静态美)
(3)教师提问:这两处静景的描写可以看出初夏农村景物怎么样地生长? 预设:蓬勃。
5.教师提问:用到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你能说说三、四句古诗的意思吗?(出示课件11)
(1)教师指导理解“篱落”“蛱蝶”的意思。
(2)整句诗的意思: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6.教师引导:怎样理解诗句中的“日长”?(板书:日长)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说的诗中所选取的景物是初夏时节。联系生活想一想,初夏时节,白天时间逐渐变长。(出示课件12)
7.教师引导:那为什么篱笆处没有人经过呢?(板书:无人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初夏白日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们忙碌的时候。从侧面反映出了农事的繁忙。(出示课件13)
8.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师提问:再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出示课件14、15)
教师给予学生填充式想象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出示课件16)
六、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教师引导: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预设: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第四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以动写静。(板书:蜻蜓蛱蝶飞)
小结:后两句诗用蜻蜓、蛱蝶的翻飞来衬托村中的幽静,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出示课件17)(板书:以动衬静)
2.指导朗读 (1)
用轻柔、舒缓的语气带着节奏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朗读节奏,体会意境。
(2)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读得真棒,现在老师还想请大家伴着音乐再读一读。准备好了吗?开始。(出示课件18)
3.教师提问:学到这里,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出示课件19)
预设: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巧背诵。听一听,唱一唱。
(1)教师引导:巧背诵,你会填吗?(出示课件20)
梅子( )( )杏子( ), 麦花( )( )菜花( )。
日长篱落( )( )( ), 惟有( )( )( )( )飞。
(2)教师引导:会背会填了,现在和老师一起来听一听,唱一唱吧。
七、主题概括及延伸拓展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1)
这首诗用梅子黄 、杏子肥、麦花白 、菜花稀 ,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同时写出了农民的忙碌,表达了对乡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2.拓展《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出示课件23)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前面学到的方法读懂古诗,积累古诗。
八、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4)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疏”2个字,会写“宿、徐、疏”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
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诗题。
3.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引入课题,进而揭示课题,读好题目,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理解诗题(出示课件26)
1.教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2.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开的客店里。
3.教师: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解诗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三、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出示课件27)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著有《诚斋集》等。
(出示课件28)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宿新市徐公店》。
四、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教师提出要求: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出示课件29)
(1)学生听视频范读,并小声跟读。
(2)学生根据课件中划分的朗读节奏小组练读。
2.教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先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30)
指导书写“疏”。
“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第一笔是横撇,下面的“止”不要忘记短横,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
4.了解古诗描写的季节。
(1)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出示课件31)
预设: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落”(篱笆)“一径”“树头”“黄蝶”“菜花”(油菜花)。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指的就是篱笆;
“树头”是指树枝上。从树头新绿、油菜花看出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再读诗句,读通顺。
五、重点突破,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句古诗。
(1)教师提问:看看图,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出示课件32)
重点解析“篱落、一径深、新绿、未成阴”。
选代表展示交流:
预设: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
联系学过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
(2)教师引导: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吧!(出示课件33)
小组交流说诗意,再在全班交流(出示课件34):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
板书:静景:篱笆 小路 树 (3)
指导朗读(出示课件35):这两句描写的景色幽静又美丽(板书:美丽),带着对这幅美景的喜爱之情朗读一下吧! ①注意读的时候“篱落疏疏”语调要轻快,语气不要太重。“一径深”语调舒缓,语音绵长。
②带上古诗的朗读节奏再大声地读一读吧。
2.学习三、四句古诗(出示课件36)
(1)重点解析“急走”:奔跑。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2)整句诗的意思是:忽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黄蝴蝶,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3.想象画面。
教师引导: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课件37)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黄山的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板书:动景:儿童扑蝶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则动画片吧。你能告诉老师,这一幅幅动景的描写,让人觉得怎么样吗?你能根据关键词想象画面吗?(出示课件38)
预设:真有趣啊。(板书:有趣)
过渡:谁能告诉老师,孩子为什么找不到黄蝴蝶了?(出示课件39)
(因为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
教师引导:此情此景,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出示课件40)(可联系语文书第3页课后习题第二题)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句,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六、课堂总结,再现课文 1.教师引导:古时候的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更是充满了喜爱之情,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想一想,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41)
预设:《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2.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用喜爱的语气再读一读吧。(出示课件42)
(1)教师引导:“无处寻”语调舒缓,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2)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全班齐读古诗。
3.教师过渡:能带着感情读了,能尝试背诵吗?(出示课件43)
( )疏疏一径深, 树头( )( )。
儿童( )追( ), 飞入( )无处寻。
4.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4)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七、拓展延伸,小结学法 1.教师提问:调动我们的积累,你能说说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出示课件46)
预设:
①借助注释、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理解意思。
②抓住事物想象画面。
③通过画面体会感情。
2.拓展杨万里《舟过安仁》。(出示课件47)
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8)
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交代注意事项。(出示课件49)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笼、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 1.谈话导入。(出示课件50)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2.解诗题,知作者。(出示课件51)
(1)强调“清平乐”中“乐(yuè)”的读音。
(2)“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3)拓展小知识。(出示课件52)很多词题都由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组成,用间隔号隔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了解作者。(出示课件53)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词作以豪放为主。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二、初读诗词,比较词与诗的不同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哦。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出示课件54)
教师播放范读,引导:谁来读给大家听? 教师提出要求:①借助注释读;
②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重点强调“媪、锄、剥、亡”几个字的读音。
4.指导写字。(出示课件55)
重点强调“檐”的写法。“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上面一横最长。
5.比较词和诗歌的不同点。(出示课件56)
教师引导: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前两首古诗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 (1)
词的特点:有长有短、上下两段、换韵脚。
(2)
教师引导:在一首词中怎么样区分词的上阕和下阙?(上下阕之间留一点空。)
(设计意图:这个课时,所学题材和前面两首不一样。让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词和诗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在升入不同的学段后对这两者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三、品读诗词 (一)品上阕 1.品读上阕“乡村美景图” (1)教师引导: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①教师引导: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出示课件57)板书: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教师提问: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预设:茅檐、草)
②教师: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③教师引导: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
④提问:会读了,能理解意思吗?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
板书:景美 2.品上阕“翁媪对话图”(出示课件58)
(1)重点解析“醉、吴音、相媚好、翁媪”。
(2)词意: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板书:醉里吴音相媚好 (3)想象表达。
教师引导:“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出示课件59)你能说一说吗? 预设:说的是“翁媪(老翁和老妇)”醉。
他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预设生1:因喝酒而醉;
预设生2:因美好的景色而醉;
预设生3:因家庭的和谐而醉;
…… 教师引导: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设计意图:对于中段学生字词这块的教学,设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品词析句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品下阙 1.读一读词的下阙,说说下阙写了哪些人的活动。(出示课件60)
预设:大儿、中儿、小儿。
(1) 品人物 提问:他们在干些什么呢?(出示课件61)
预设: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
教师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儿在干什么吗?(预设:大儿在在田里除草。)此刻,你能给这幅画面取个小标题吗?(预设:大儿锄豆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夸大儿吗?(预设:勤劳能干。)板书:大儿锄豆溪东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插图,根据刚刚所学,我们可以把这幅图叫做?(预设:中儿编织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中儿?(预设:心灵手巧。)板书: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谁能告诉老师,小儿子在做什么呢?请你找到词中描写小儿的这句词,大声地根据朗读节奏读一读吧。(出示课件62)
教师提问:小儿为什么要剥莲蓬?预设:因为夏季莲蓬成熟。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亡赖”,注意这个词的意思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在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教师引导:看着这样在溪头剥莲蓬的小儿,我们可以把这幅图叫做?(预设:小儿卧剥图。)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位怎样的小儿呢?(预设:无拘无束,天真可爱。)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预设:小儿卧剥莲蓬)板书:小儿卧剥莲蓬 (2) 了解莲蓬成熟过程。(出示课件63)
2.解词义,悟写法。(出示课件64)
(1)教师提问:学到这里你能说一说整这首词下阙的意思吗? 预设: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
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
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由自在。
(2)教师点拨:下阙短短的24个字,却将三个孩子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像这种用简单朴素的文字来描写形象的手法,我们就把它叫做“白描”。
(3)教师引导:三个孩子的描写,其中小儿的描写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是怎样剥莲蓬的呢?你能找到最能体现小儿形象的词吗? 预设:卧。
追问:你能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位个怎样的孩子吗? 预设:调皮。
教师引导:那,这位个调皮的孩子他可能会怎样卧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65)
教师提出要求:请你用上“一会儿”把这个画面说一说吧。
生自由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
3.读完下阙,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出示课件66)
请同学们先一起来看动画,然后填一填。
( )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 );
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 )的双手编织( );
( )的小儿子,正( )在溪边,( )地哼着歌儿剥( )。
四、总结全词,拓展升华 1.教师引导:联系整首词,说说幸福的老两口心中有几重“喜”吧!(出示课件67)
预设:①居住环境优美;
②夫妻恩爱和谐;
③儿子懂事可爱。板书:幸福和谐 安居乐业 2.教师提出要求:怀着对美景和人物的喜爱齐读这首词。(出示课件68)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齐读。
教师提示:上下阕间有停顿;
下阙读出轻快之感。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词。(出示课件69)
①巧背诵。听一听,唱一唱。
教师指导学生诗词唱读。
②根据提示背一背。(出示课件70)
提示: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4.主题概括。(出示课件71)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展现了悠闲 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拓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示课件73)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7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通过读,对整首诗词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小动画想象诗句画面,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教学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后,我认识到除了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还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