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4年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4-02-28 13:15: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孤独是人的一种情感本真性存在,是个体感觉与他人或社会陷入一种疏远或隔离状态的心理体验。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交、情感诸方面的压力和焦虑日益增大,容易陷入孤独心理困境。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走出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问题之困: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现实审思

  从状态性孤独的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因缺乏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言语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将自我封闭起来,形成与所处环境隔绝,进而在内心深处充满孤单寂寞的封闭心理状态。其现实表征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理应在大学阶段具备完整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起有情有爱、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然而,现实中部分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其学业与生活。具体而言,有的青年大学生胆小羞涩、不善言辞,惧怕与他人接触交往,更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心灵对话,这加深了他们自身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进而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有的青年大学生虽然渴望同他人友好相处,期待师生间、同学间增进对话互动,发展相互间的友谊,但又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进而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总而言之,部分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与他人相处交往,愿意参与集体生活,另一方面又惧怕与他人相处交往时不合群,因而始终陷于复杂矛盾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致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变得封闭且压抑。

  2.参与集体活动热情衰减。大学教育鼓励每位青年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诉求和价值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愈发个性化、自主化,这势必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的热情。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目前普遍实行学分制、课程选修制和弹性学制,青年大学生自主选课,他们的课程计划、课程时间和课程地点因人而异。这种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既不利于他们保持稳定熟识的朋友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与他人在学习、生活上的交集,不利于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意识。特别是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部分青年大学生受学习、就业、情感等多重问题叠加的挑战,心理压力骤增,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明显衰减,交往圈因而固化、缩小,在心理问题生成时不易得到及时的帮助或解决。

  3.人际交往实践能力欠缺。青年大学生在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由于对人际交往的内容、形式缺乏合理性认知且实践能力不足,会出现社会性发展的迟滞,即社会性发展没有达到大学生这个发展阶段的相关要求。从日常表现来看,有的青年大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害怕老师提问,对站到讲台上面对师生发言感到忧惧,因而在课堂上表现得沉默寡言;
有的青年大学生在陌生环境、公共场合中十分胆怯、拘谨不自如;
有的青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以平等、友善、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甚至偶尔出现言语过激、措辞不当的情况,对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人际关系愈发疏远。从客观环境来看,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勇于追新立异、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00后”群体。他们凭借网络虚拟性、超时空性等方面的优势,与天涯海角的他人“连结”在一起,在虚拟空间里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因而会越来越不愿面对面与老师、同学真心交流,线下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在实际生活中会陷入心理孤独。此外,不少青年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追求学分绩点,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客观上加剧了朋辈群体间的学业竞争。基于竞争心态的困扰,部分青年大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人际交往,因而实践交往能力锻炼不足,甚至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更容易陷入苦恼、郁闷的消极情绪中。

  二、化解之道: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适策略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问题,从尊重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多维发力、综合施策,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调适和化解,为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必要条件。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伦理性道德感的激发塑造功能。A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从青年期开始,个体开始意识到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以及广泛流行的舆论观点,开始形成概括性的道德标准和观念,并对有关国家、社会、人民等重大社会内容产生深刻的道德情感。因此,激发和塑造正向的伦理性道德感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将自身的情绪与国家发展、人民命运、社会进步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化解其孤独心理的关键环节和首要途径。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养成氛围”“人际联系”等方面激发和塑造青年大学生的正向伦理性道德感。首先,高校要注重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思政、DS学习、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等途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其落实、落细、落小,贯穿于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进而为青年大学生营造良好、浓郁的道德感养成氛围。其次,高校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学习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息息相关,进而深刻领悟塑造正向伦理性道德感的必要性。再次,高校可以通过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集体观念,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营造温暖、友善、互助的集体氛围,形成青年大学生群体内正向道德感的“合力”,进而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孤独感的抵御与化解能力。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孤独心理问题上的预防疏导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防治心理疾病,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在破解青年孤独心理的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就预防功能而言,为进一步提高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因此,高校在预防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过程中,应切实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本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中,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辅之以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全方位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疏导功能而言,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诊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正如《通知》所要求的那样:“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员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高校应当设置和不断改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优质的实时实地服务。高校要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等途径,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对少数早期有心理阴影或高危对象实施及时的心理救助,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加强心理辅导,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解除心理包袱与压力,坚定克服孤独心理的自信心,享受大学校园愉快而美好的学习生活。

  3.强化校园文化对青年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涵育滋养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从历时性维度来看,它是高校师生集体记忆的栖息之所;
从共时性维度来看,它是校园主体间心灵连接的精神纽带。青年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涵育与滋养。他们积极参加有内涵、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思想道德情操,又能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分散和转移自己对孤独的注意力。实践表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对于培育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无论是集体活动的介入,还是各类社团的参与,都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结交朋友、展示才华。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青年大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努力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消除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如开展科技知识竞赛、发明创造竞赛活动,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青春故事分享会、诗歌朗诵会、DS学习报告会,等等。这些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交际交流、消除孤独的充足空间。

  4.强化社会平台在青年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实践历练功能。A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社会化作为青年大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必经过程,乃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现实的人是从事着现实的活动,能被感受、理解且有需要的人。因此,破解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可以从社会化的视角出发,发挥社会平台在青年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实践历练功能。具体而言,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为青年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深入民众提供更多便利,让青年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民众中间,利用各种社会平台学会交际交流。如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义务支教、科技扶贫、为独居老人送温暖活动;
组织青年大学生以乡村振兴、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DS知识、《民法典知识》、疫情防控知识宣讲活动;
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等。通过高校搭建的历练平台,青年大学生既加深了群体内的相互交流,更与整个社会的不同群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互动,其社会化进程将显著加快,进而有效缓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孤独心理状态。

推荐访问: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孤独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