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研讨发言材料:高水平推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健康发展(完整),供大家参考。
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研讨发言材料:高水平推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健康发展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应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纵观前一阶段的“双碳”工作,结合自身熟悉的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笔者深切地感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健康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为政府和企业的“双碳”目标提供了工作遵循。
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促进高耗能产业实现低碳健康发展
***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当前,高耗能产业已经成为“双碳”目标的社会焦点。一方面,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大户,即使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时还改变不了它的高耗能特征,除非发生颠覆性的工艺路线革命;
另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又是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产业,虽然钢铁、铜铝、硅等冶炼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以上。但是,不仅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钢、铝,而且新一代绿色新能源和电子芯片等都离不开铜、镍、硅、钴等有色金属。从前一阶段“双碳”工作来看,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间断性地造成了高耗能产品价格的飞涨,甚至是供不应求,严重地影响了下游制造业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当前的问题是如何统筹实现高耗能产业降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目标”实现。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进一步科学与理性地认识高耗能产业,特别是涉及囯计民生的高耗能产业的重要性。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要促进高耗能产业走低碳发展道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要加快高耗能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在总量控制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
***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全国是‘一盘棋’,政策措施之间要衔接协调,形成合力,同时要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而不是‘齐步走’‘一刀切’”。
就高耗能产业来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国家项目的投资往往还是综合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作了优化选择。比如,**选择建在**,就是考虑了**的沿海便利、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高耗能产业投资建设的区域竞争,在土地、环保和财政等地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一些区域上了一批不该上的项目,造成了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严重产能过剩,形成了调整难、搬迁难的尴尬局面。比如,某省的钢铁产量、某省的电解铝产量超过世界任何一国。上面所举的例子,千万不要误认为是赞扬计划经济,而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针对高耗能产业的特殊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紧平衡发展之路。当前,要加大对高耗能产业布局的研究、规划和管控,要加快在总量调控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加快实现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加快将项目配置在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清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出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一些高耗能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但遗憾的是,出现了审批不严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我们不能再犯“事前不防范,事中不监管,事后怪地方”的过错了。
制定渐变性政策,把握好高耗能产业降碳的节奏和力度
***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又要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对高耗能产业来说,各级地方政府要清醒分析各自的发展现状、作用地位,以及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要防止急于求成的降碳思想,也要防止形式主义的降碳。要切实尊重行业企业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帮助企业制订分步降碳的实施方案,并给予相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毕竟企业要真正达到低碳绿色发展不仅需要追加投入,还需要时间,要求应是逐步的、阶段性的,相应的政策也应是梯度的、渐变的、逐渐收紧的。在这方面,我们有着不少应该吸取的教训。
比如**某县金属镁产量占全国镁总产量的**%,供应了全球**%的镁需求。然而在2021年*月,全市**余家镁厂被要求停产或压减产量**%。政府政策的出台,不但使得该县中小镁生产企业经营活动被迫中断,国内外的镁金属价格也随之快速上涨。次月,欧洲媒体纷纷报道,汽车制造和其他工业行业将面临因镁供应短缺而导致的减产、停产。
穿透式认识高耗能产业的降碳,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
***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两手发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要更好结合。
高耗能产业的降碳工作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不能无为而治。首先,不能任凭市场需求决定高耗能产品的产能产量,要敢于和善于确定全国的阶段性调控目标和政策,实现产业有目标,行业有对策。目前有些同志认为应由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的产能产量。初听似乎没问题,但套用到高耗能产业则不正确,因为没有考量它的特殊性,包括市场逐利性的影响。当务之急是应分行业地对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做一次未来需求分析,形成阶段性的调控指标,有的做刚性的减法,加快实现从定性管理转变为定量管控。
其次,要积极推动高耗能产业的跨界整合,形成更多的低碳绿色产业流程。当前,不少高耗能产业和企业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的碳达峰目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不少只是大概的估计,根本就经不起追问,有的碳中和目标,更是流于形式的口号。其实,目前的科技进步水平告诉我们,有的产业根本就做不到碳中和。比如钢铁、铝、铜等冶炼业,它的工艺路线决定了高能耗的本质。笔者认为,未来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耗能产业降碳的发展趋势是,将打破各自的传统界限,通过互相之间的工艺流程整合,实现能源消耗的最优化配置,甚至在某一环节,将耗能产品转变为赋能产品。
此外,要进一步优化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政策,要敢于对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做减法,善于对高耗能产品的进口做加法。要通过“一加一减”,在保障国内高耗能产品使用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内能耗,同时珍惜和用好初级原材料,通过深度加工,开发更高附加值的终端和近终端产品。要高度重视“碳足迹”日益强化和扩散的应对工作。近年来,不少跨国公司纷纷对我国供应商提出绿色验证要求,还受到我国一些学者和专家的好评。对此,我们不能盲目从之,必须穿透式地认识背后的动机,形成有效应对。比如要求的电解铝必须为水电铝,不能是煤电铝。笔者认为,这就不合乎情理,如果是炒作绿色形象,那也不必多究;
如果是为限制中国产品出口,那就另当别论了。
众所周知,20**年以来,**不断对中国铝材实施了累计高达**%以上的关税措施。其实,**付出高代价增加在其他国家的采购,并传导给了本国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系列动作反而刺激了中国铝材的深度加工,2021年出口还创造了历史新高。笔者认为,大可不必顾虑**开启电解铝的生产,让他们自己解决高耗能的原材料,总比让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