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4篇

时间:2022-11-04 11:50:03 浏览量:

篇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 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 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 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 47.2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9.2%;公共财政收入 10.37 万亿元,增长 24.8%;粮食产量 1.14 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城镇新增就业 1221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实际增长 8.4%和 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 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一年来,我们主要做 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 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 加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 力度和节奏, 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 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 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 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 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 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 数涨 幅从 8 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下半年,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 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 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 通货膨胀;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 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 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 是保 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 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见到 实效。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 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我们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 在风险隐患,及时对地方政府性债 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多年形 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规模、形成原因、偿还时限和区域分布。这 些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也 存在一些风险隐患,特别是部分偿债能力较弱地区存在局部性风险。

  我们认真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稳 妥解决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水 平是可控的、安全的。总的看,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 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 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 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 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 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 减灾,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 过 1 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 1839 亿元。

  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 5 年 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 6398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 60 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加 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三网融合、 云计算、 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

  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 150 亿元,支 持 4000 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 3000 亿元。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 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 合性工作方案、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的意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2.9 亿千瓦,比上年增加 3356 万千 瓦。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 1100 万 吨,5000 多万千瓦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 硫设施。加大对高 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 1.5 亿吨、炼铁产能 3122 万吨、焦炭产能 1925 万吨。实施天然林保护二 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生态 环境保护试点。植树造林 9200 多万亩。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 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 惠政策。制定实施新 10 年农村 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

   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超过 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胜利完成四川汶川特大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抗 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 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 2.82 万亿元。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国 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 备的空白。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 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 过 25 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 3000 多万名 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 中 1228 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 其 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 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 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 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 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 服务面逐步拓展。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物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大力加强群众体育 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 续扩大,13 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范围内 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各 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 120 元提高 到 200 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 盖,基本药物安全性提高、价格下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进行。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 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 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 业带动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 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 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 人群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77.8%,同比提高 1.2 个百分点。

  农民工总量 2.53 亿人,比上年增长 4.4%,其中,外出农民工 1.59 亿人,增长 3.4%。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 1985 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 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 标准;连续第 7 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 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 1680 元,5700 多万人受益;进一步提高 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 标准,对全国 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 8600 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 性生活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扩大中等收 入者所占比重。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 2000 元提高到 3500 元。

  降低 900 多万个体 工商户税负。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作 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 2009 年提高 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 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 基本养老保险、失 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2147 个县(市、区)实 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 万人参保,641 万人领取养老 金。2343 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 亿人 参保,9880 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 60%以上。

  解决了 500 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

  将 312 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 统筹管理。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

   断健全,向制度全覆盖迈出重大步伐,这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取得的重要成就。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 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 政策,着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 质量水平,制定保障性住房分配、 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中央财政安排资金 1713 亿元,是 2010 年 的 2.2 倍, 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 432 万 套, 新开工建设 1043 万套。

  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做好重特大安全事 故的处置、 调查、 问责工作。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集中打击、 整治非法添加和违法生产加工 行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加 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 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 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 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 预算管理,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 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 个 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 等省市公开“三公经费”。在全国范围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 计征改革,出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把跨境贸易人 民币结

   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外商直 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依法开展草原 承包经营登记。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启动实施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以及上网电价和 非居民用电价格调整方案。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 革有序开展。

  我们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全面提升 开放 型经济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优化贸易结构。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3.64 万亿美元,增长 22.5%,其中,出口增长 20.3%,进口增长 24.9%,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 投资 1160 亿美元,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比重提高。企业“走出去” 步伐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601 亿美元。积极参与国际和区 域经济合作,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 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 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 生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 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 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 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 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 战。从 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 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 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 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 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 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

  从国内看, 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解 缓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 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 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 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 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 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 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 用,国 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 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

   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 需加强。

  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 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 的重托。

  二、2012 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 也是本届政府任期 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 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 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 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 30 多年 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 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 创新发 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有序释放;经 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 状况良好,金融体系 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 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们要坚定信心,善于运用

  11

   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 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 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 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 新和 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 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5%;

  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居 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 10%左右,国际收 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 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 增长保持同步。

  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 “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 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 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 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12

   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 及居民 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灵活性和前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 年拟 安排财政赤字 8000 亿元,赤字率下降到 1.5%左右,其中中央 财政赤字 5500 亿元,代发地方债 2500 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 出重点,更加注重向 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 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 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 和节能环保、水利、 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 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 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 入。

  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实施结构 性减税。

  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 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 值税试点。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 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 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 善 处理存量债务。

  13

   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 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 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 算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 顾促 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 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 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 14%。

  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 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 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 融资成 本。

  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 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 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大力发展外汇市场, 丰富外汇产品。

  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 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 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 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 必须坚持突出主题、 贯穿主线、 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 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就是 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 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

  14

   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 要继续 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

  调结构,就是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 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要以更大 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 展的体 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开放 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 定三者关系,积极有 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 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2 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 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 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 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 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 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 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 能汽

  15

   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 合法权益。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 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 36 条,出台具有可操 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投资 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 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 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 项目 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

  要在有效实 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 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增加生产、保障供给。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 价的 重点。

  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大中城市要有合理的菜地保有量,稳定和提高 本地应季蔬菜自给水平,同周边 地区和优势产区协作建设“菜篮 子”产品基地。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完善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 体系,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16

   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 持政策,鼓励城市连锁超市、高 校、大型企业、社区与农产品流通 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零售网点, 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 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零售 增值税政策,推动流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要多管齐下,切实把流 通效率提上去、 中间成本降下来, 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加强监管、 规范秩序。

  重点加强对食品、 药品价格和医疗、 通信、 教育等服务收费的监督检查,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 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 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把握好舆论导向,正确引导 社会预期。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 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加大强农 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 产行 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

  17

   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农 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 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 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 50 公斤分别提高 7.4 元和 16 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 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 县奖励补助资金。实施新 10 年农村扶 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 分享改革 发展成果。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 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 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加快推进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 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 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 产创建 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拟安 排 12287 亿元,比上年增加 1868 亿元。要搞好灌区配套改造和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 标准基本农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 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

  18

   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危 房改造,继续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要认真搞好土地 确权 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严格保护耕地。制定出台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 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 业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 改革。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 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 进新 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 国内需求, 制止太阳能、 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 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

  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19

   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 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 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 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 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 提升。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 高能 效,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 案,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 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 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 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 理、政 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优化能源结构, 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 策。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 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 力解决 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 题。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 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 2015 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20

   推进生态建设,促 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 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 源、湿地、湖泊等重 要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 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 建设性推 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 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我们一定能走 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 划,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认真落实 西部大开发新 10 年的政策措施,加 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 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 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 争与合 作。

  要加大对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 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 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 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 促进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 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 资源分布、

  21

   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

  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 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 质量和水平。

  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 民;放 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 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 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 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 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留 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 生活。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 教育事业,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是国家强盛、 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 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 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 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 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 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

  22

   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 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 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 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 保孩 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

  办好民族教育。

  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 结 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 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 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 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 级各类教育领域。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 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 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 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 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 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 技术研 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 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 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 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

  23

   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 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 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 年就 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 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 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 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

  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 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 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 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和城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

  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 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 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

  24

   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 社 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 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 商业保险机构代办。

  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 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 到每人每年 240 元。全面推开尿毒 症等 8 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 12 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 制。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

  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 务,预防控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 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

  加强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实现计划生育优 质服务全覆盖,将免费孕前优生 健康检查试点范围扩大到 60%的县 (市、区)。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殊扶助标准。加 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 面,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

  25

   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

  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严格执行并逐 步完 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 提下,基本建成 500 万套,新开 工 700 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 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 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 度,促 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 廉洁 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 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 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 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 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 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大决策社 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 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 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 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 密防 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6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 脉。

  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 求。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 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 设施 建设。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 学艺术和档案事业。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 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

  广泛开 展全民健身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 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 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 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 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 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

  27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 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 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 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 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 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 会事 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 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 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 健全 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 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 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 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 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 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 的 体制机制。

  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国有 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 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研究推 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 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 政、

  28

   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 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深化价格改革。

  稳妥推进电价改革, 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 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 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制度,合理制定和调整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 革。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努力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 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 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 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 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 低 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 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分类 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 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 主决 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和监督权。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

  29

   权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 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粗暴执法、渎职失职和执法腐败等行为。

  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 体系 建设的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的突出问题。严格依法设定、实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严禁 领导干部插手政府采购、工程招 标、土地矿业权拍卖等经济活动。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 论监督。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分子。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 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 局。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但决不能忽视外需 对我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稳定出口 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 的监管和服务,帮助企业克服订单 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 重困难和压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 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 发 中心,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巩固美日欧 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30

   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 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承接服务外包。制 定加强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指导意见,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 进口促进平台,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加注重优 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实施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 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 中西部地区。

  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 段,要 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支持,简化审批手续,健全服务保 障。

  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 原材料、 农业、 制造业、 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 和跨国并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 区发展模式,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放宽居民 境外投资限制。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维护我境外企业人员和 资 产安全。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努力保持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稳 定发展,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自贸区建设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 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 设, 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 用。

  31

   各位代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 同繁荣发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 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 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发展少数民族事业 规划。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 族关 系。

  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维护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和 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 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 侨眷合法权益,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各位代表!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 发展 利益的坚强后盾。

  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 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 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加强思想政 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

  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

  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

  大力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 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积极稳妥地实施国防和军 队改革。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 军。全面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坚决完成反恐维稳、处置突发事件、

  32

   抢险救灾等任务。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中国特色军 民融合 式发展路子。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香港、澳门与祖国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们将坚定 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发 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支 持特区政府积极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 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长期繁 荣发展。衔接和落实好支持港澳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 施,大 幅提升内地对港澳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 施建设和对接,深化合作,支持港澳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

  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建设离岸 人民币业务中心。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推进横琴新区建 设,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我们相信,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 香港、澳门同胞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过去的一年,两岸关系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积极进展。反对 “台 独”、认同“九二共识”,巩固交流合作成果,促进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坚 持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增强 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民意基础,拓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要全面深化经济金融合作, 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 取得新进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扩大各界往来,开展文 化、教育等交流,使两岸同胞联 系更紧密,感情更贴近,利益更融

  33

   合。全体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外交工作要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和平稳定作出更大 贡献。我们将继续深化同周边国 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周边 各种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 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 合作, 深化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维护 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共同利益。

  我们将加强与各大国的战略对话, 增进战略互信, 拓展合作领域, 推进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和全球治 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 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 放战略,同世界各国一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增进各国人民的福 祉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 我们拼搏奋进, 取得显著成就;

  展望未来, 我们任重道远,仍须不懈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开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4

  

篇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 ——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12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 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 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 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 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 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 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 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 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

   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 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 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 活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 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下半年,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出 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一 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 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 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 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 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 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投机、投资性需求 得到明显抑制, 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 调控效果正在显现。

  我们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及 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多年形成的地方 政府性债务的总规模、形成原因、偿还时限和区域分布。这 些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大量优质 资产;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特别是部分偿债能力较弱地区 存在局部性风险。我们认真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 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稳妥解决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 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总的 看,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

   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 改善的良好态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 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增强发展后劲。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 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 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 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 超过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亿元。农业全面丰收,粮食 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 ,连续5年超万亿斤,标 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继续推进农村 危房改造,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60万无电地 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 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 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

  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 中央预算投资安排150亿元,支持400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 资3000亿元。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布实施“十二五”节 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

   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 瓦,比上年增加3356万千瓦。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 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5000多万千瓦新增燃煤 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 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 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 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 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 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 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 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 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 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 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胜利完成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 重建任务,积极推进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抗灾救 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 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 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 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 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 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

   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 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 务教育的问题。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提高 幼儿入园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 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 西部。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 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扩大公共文化设 施免费开放范围, 服务面逐步拓展。

  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取得重要进展。大力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 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基本医疗保险覆 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 成。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 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 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安全性提 高、价格下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进行。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 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 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 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 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 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 于城镇居民;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 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 5700多万人受益;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 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 保供养对象等86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建 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扩大中 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 元。降低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 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 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 会的巨大进步。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人数大幅增加。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 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 (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 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解决了500多 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将312万 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 筹管理。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保障 体系不断健全,向制度全覆盖迈出重大步伐,这是推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重要成就。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 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信贷 支持、 税费减免等政策, 着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 制定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中央财政 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 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做好重特大安 全事故的处置、调查、问责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 制,集中打击、整治非法添加和违法生产加工行为。坚持以 人为本、服务为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排查化解各 类社会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 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把预算外资金 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深化 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个中央部门和 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三公经费” 。在全国 范围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出台营业税改 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 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外商直接投资 人民币结算业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 革试点,依法开展草原承包经营登记。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 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实 施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以及上网电价和非居民用电价格 调整方案。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 开展。

  我们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 优化贸易结构。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增长 22.5%,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贸易顺差 进一步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服务业和 中西部地区比重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金融类 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 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 外交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 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 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 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 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 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 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 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

  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 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 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 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 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是:

  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 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 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 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 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 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 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

   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 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 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 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 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二、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 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 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 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 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 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 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 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 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 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世界经 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 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们要坚定信心,善 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期,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 际影响力。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 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 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 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 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 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 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 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 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 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 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 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

   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 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 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 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 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 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 工程等方面的投入。

  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 加大对 “三农” 、 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 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大力精简 会议和文件, 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 设投入。

  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 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

  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 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 点。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 规范。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

  按照分类管理、 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进一 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 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 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 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 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

   融风险。

  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 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 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 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严 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 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 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 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 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 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类 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 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 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 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调结构,就是 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 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 革,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

   响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 创新。促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 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2年主要任务 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 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 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 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 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 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 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 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 法权益。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 费良性互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 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 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 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信贷、 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项目

   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 效益。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 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 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增加生产、保障供给。继续把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 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 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大中城市要有合理 的菜地保有量,稳定和提高本地应季蔬菜自给水平,同周边 地区和优势产区协作建设“菜篮子”产品基地。加强重要商 品产运销衔接,完善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做好主要农 产品收储和投放,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 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 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鼓励城市连锁超市、高校、大型 企业、社区与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接, 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零售网点,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 围,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 产品批发、零售增值税政策,推动流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要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真 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加强监管、规范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价格和医

   疗、通信、教育等服务收费的监督检查,坚决治理交通运输 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 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 违法行为。把握好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预期。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 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 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 村好形势。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粮 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 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 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 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 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 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 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 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 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 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 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 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 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

   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 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 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

  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 “三农” 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要搞好灌 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 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 综合防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 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改善农村 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要认真搞好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 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 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 营。严格保护耕地。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 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 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

   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 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 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 的盲目扩张。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 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 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汽车、钢铁、造 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 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 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 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 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 重提高、水平提升。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 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 消费总量工作方案,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 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 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 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 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 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 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

   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开展节 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 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 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监管危险化 学品。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 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 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推进生态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 制,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 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 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 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进程。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 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 功能区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 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认真落实西部大开 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 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 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要加大对革命 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更好地

   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 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 经济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 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 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 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 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 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

  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 创造就业机会,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更 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 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 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 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覆盖到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让农 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 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 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

   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 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 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 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 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 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 计划。加强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

  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 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 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 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 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教育寄托 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 得更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 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 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 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 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

   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 家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 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 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 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 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 重要任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 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 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 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 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 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 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 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 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 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 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 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

   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 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 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 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 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

  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 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 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 年240元。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 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 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 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充分调动医务工作 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 控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加 强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 快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试点范围扩大到60%的县(市、区)。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 家庭奖励扶助、特殊扶助标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管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 费检查覆盖面,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 养,幸福安度晚年。

  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 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 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 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 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 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 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 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 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 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 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 动实行居住证制度, 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服务。

  以信息共享、 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 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 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 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 施安全发展战略,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 作, 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 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 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 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 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 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 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 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 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 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 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 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 发展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 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 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 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 改革, 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 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今年改革的重 点任务是: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 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 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 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 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 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 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推动实施银行业新监管标 准。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 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 护。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深化利率市 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在 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 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 合理流动机制。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 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 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 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 展的环境。

  深化价格改革。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 改革方案,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逐步理 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 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和调整各地水 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碳排放和排 污权交易试点。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 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 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 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 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 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 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 别,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深化事业 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 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法 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粗暴执法、渎职失职和执法腐 败等行为。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着力 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依法设定、实施、 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严禁领导干部插手政府采购、工 程招标、土地矿业权拍卖等经济活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 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坚 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分子。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 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 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 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但决不能 忽视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外贸政策基本 稳定。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改进 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帮助企业克服订单 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要加快转变 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 战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引导

   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巩固美日欧传 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高 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承接服务外包。制定加强进口、促进贸 易平衡的指导意见,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 台,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 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实施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 导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 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

  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 重要阶段,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支持,简化审批手续, 健全服务保障。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 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 跨国并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支持“走出去” 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放宽 居民境外投资限制。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维护我境外企 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努力保持与发达国家经 贸关系稳定发展,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继续 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二十国集 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 策协调,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各位代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 策措施,大力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 动和发展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维护宗教团体、宗教 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发 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 权益,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各位代表! 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 展利益的坚强后盾。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 使命,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以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 任务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 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 事训练。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大力提高国防科技和 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积 极稳妥地实施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全面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 设。坚决完成反恐维稳、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任务。

   坚持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香港、澳门与祖国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们将坚定不 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 、 、高度自 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 民主。支持特区政府积极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维护经济 金融稳定和长期繁荣发展。衔接和落实好支持港澳经济社会 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大幅提升内地对港澳服务贸易开放水 平, 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接, 深化合作, 支持港澳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 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推进横琴新区建设,促进 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我们相信,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 香港、澳门同胞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过去的一年,两岸关系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积极进 展。反对“台独” 、认同“九二共识” ,巩固交流合作成果, 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新 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增强两 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拓展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新局面。要全面深化经济金融合作,推动两岸经济 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取得新进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 设。积极扩大各界往来,开展文化、教育等交流,使两岸同 胞联系更紧密,感情更贴近,利益更融合。全体中华儿女要

   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 新的一年,外交工作要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和平稳定作 出更大贡献。我们将继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积极参与周边各种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共同 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与 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 作,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 权益和共同利益。我们将加强与各大国的战略对话,增进战 略互信,拓展合作领域,推进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和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 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 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 略,同世界各国一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增进各国人民 的福祉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 力!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我们拼搏奋进,取得显著成就;展望未来, 我们任重道远,仍须不懈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 作,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附注:

  附注:

   1、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 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 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2、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 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 化的资源。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意 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3、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 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 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4、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 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 出问题,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预计通过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 可新增园位500多万个,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5、城镇居民医保:全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我国 2007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对象为不属于城镇职工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少年儿童和 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筹资方式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 适当补助。重点解决参保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

  2011年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00元,参保人数达到2.2 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开展门诊统筹地区比例

   分别达到70%和85%。

  6、新农合:全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 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我 国正式启动新农合试点,2008年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 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参合率超过96%。2011年 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 报销比例达到70%,超过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

  7、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指按照建立健全有利 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要求,对服务业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征 收增值税的一项重要改革。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 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试 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 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 内进行全行业试点。

  8、尿毒症等8类大病: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 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耐多 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

  9、肺癌等12类大病: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 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 病、1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

  

篇三: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按上述一二规定需要重新提出综合单价的其单价按照国家和省现行计价办法有关部门颁发的消耗量定额人工预算单价和施工机械台班单价进行计算材料价格按同期信息价或经市场询价后确定取费标准按中标文件中的相应标准计算

  闽财建[2007]157 号

  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 基础设施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 闽财建 [2007]157 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价款结算活动,防止 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维护工程发承包双方合法权益,促进我省 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 法》(财建[2004]369 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价款结算 (以下简称“工程价款结算”)活动及实施对工程价款结算活动的监督管 理,适用本办法。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工程价款结算,是指对工程施工的发承包合同价款进 行约定,并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竣工价 款结算的活动。

  第三条从事工程价款结算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平等、诚信的原 则。

  第四条各级财政、发展和改革、建设和审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 内,对工程价款结算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工程施工合同价款的约定 第五条发包人、承包人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应当按照《建设 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和本章规定,对工程价款以及涉及工程价款 结算的事项作出约定。

  第六条发包人、承包人就招标工程订立的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不 得背离招标文件、中标人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以下简称“实质性 内容”)。

  工程价款方面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合同价形式、款项支付比例和 时间、风险承包范围、工程担保、主要材料品牌、工程质量、施工工 期等涉及工程质量和发承包双方实质性权利和利益的事项。

   第七条招标工程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合同价款约定方式应当 符合下列规定:

  (一)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形式的,中标价即为合同价款,结算时 工程数量根据设计图纸、变更签证、现场签证按实计算,单价按中标 单价以及约定的调整方式计算。

  (二)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形式的,应在确定中标后 28 天内核对清 单工程量,核对后的清单工程量作为完成招标图纸施工内容的包干数 量,相应总价即为合同价款,结算时按合同价款进行审核结算。采用 固定总价包干合同,未在 28 天内核对清单工程量,按固定总价包干合 同进行结算。合同价款外工程数量根据变更签证、现场签证按实计算, 单价按约定单价以及调整方式计算。

  第八条采用固定单价、固定总价合同形式的,合同应当约定合理 的风险承包范围。

  承包人风险承包范围不包括下列事项:

  (一)工程地下地质条件的变化;

  (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

  (三)不可抗力;

  (四)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

  实行包工包料的,合同应当约定发、承包双方承担主要材料价格 风险的幅度。主要材料价格市场变动未超出约定幅度的部分,由承包 人承担或受益;超出约定幅度的部分,由发包人承担或受益。主要材 料的种类根据相应材料费占工程造价比重确定并在合同中予以约定。

  第九条实行风险包干的,应当计取相应风险包干费用。风险包干 系数根据风险承包范围和工期合理确定,工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 的一般为 2%以内,工期在一年以上的一般为 1~3%。

  第十条合同应当约定工程进度款支付的周期,周期不得超过一个 月。

  第十一条合同中应当明确工程款延期支付的违约责任,并按规定 计算应付工程款的利息(利率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

  第十二条合同应当明确预付款、进度款的支付比例,并按照有关

   规定约定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支付计划。

  (一)预付款支付比例不低于合同金额的 10%,不高于合同金额

  的 30%。重大工程项目按年度工程计划逐年预付。

  (二)进度款支付比例不低于同期应付工程价款的 80%,不高于

  同期应付工程价款的 90%(有预付款的,按预付款支付比例相应扣减 进度款支付比例)。

  第三章施工过程价款结算 第十三条因设计变更项目发生的工程量以及工程价款变更,应当 按规定办理变更签证;非设计变更原因发生的工程量以及工 程价款变更,应当按规定办理现场签证。上述签证作为工程价款 变更的确认文件。

  办理变更签证、现场签证时,应填写规定格式的签证单(详见附 件),签证单应当明确签证项目的工程数量和金额(或计算方法)。

  签证单由发包人、监理单位(发包人有委托监理单位的)、承包人三 方现场代表签字或加盖公章(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加盖公章)后,作为 竣工结算的依据。

  第十四条政府投资项目应当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施工图设计文件 一经审查通过,建设单位不得随意提出设计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 扩大建设规模、增加设计内容、提高建设标准,但因技术、地质等原 因确需进行设计变更的,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发包人签署 确认后,按下列规定办理,由此增加的投资原则上在总投资中调剂解 决:

  (一)设计变更增加投资累计达到批准项目预算 3%的,发包人应 当事先报项目审批部门及预算审批部门备案;

  (二)设计变更增加投资累计达到批准项目预算 5%的,发包人应 当事先报经项目审批部门重新审批;

  (三)现场签证增加投资累计达到批准项目预算 2%的,需报经项 目审批部门审查确认。

  设计变更未按本办法规定报经备案或批准的,不得实施;已经实 施的,由项目审批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追究相关单位及其主管领导、

   直接责任人员的违法违规责任。

  第十五条变更签证、现场签证导致的价款变更,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工程量清单内项目 1、单个项目工程量变动幅度超过±30%并导致合同总价变动 幅度超过±1%的,增加部分的工程量或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

  发、承包一方可以重新提出综合单价,经另一方确认后变更合同价款;

  未超过上述幅度的,按合同已有的价格变更合同价款。

  2、分部分项工程量变更影响措施项目费用的,相应的措施项目费 用应作相应调整。

  (二)工程量清单外项目 清单外项目合同无约定的,由承包人重新提出综合单价,经发包 人确认后变更合同价款。

  按上述(一)、(二)规定需要重新提出综合单价的,其单价按 照国家和省现行计价办法,有关部门颁发的消耗量定额、人工预算单 价和施工机械台班单价进行计算,材料价格按同期信息价或经市场询 价后确定,取费标准按中标文件中的相应标准计算。

  第十六条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形式的,因工程量清单编制差错造成 工程价款调整的,按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方法调整。

  第十七条发生合同约定风险包干范围外的事项,导致工程价款调 整的,经发承包双方确认的调整金额与工程进度款同期支付。

  第四章工程竣工价款结算 第十八条承包人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 28 天内,出具公函向发包人 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

  第十九条发包人应当自收到结算资料之日起 7 天内对资料的完整 性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书面告知承包人。发包人未在 7 天内将审 查结果书面告知承包人的,视为结算资料已完整。结算资料不完整的, 发包人应当在审查结果中列出要求承包人补交的资料清单,承包人应 在收到书面告知之日起 14 天内按发包人要 求补交相关资料。承包人因自身原因未在规定时间内补齐资料的, 发包人有权根据已有资料进行审查,责任由承包人自负。

   第二十条竣工结算资料一般应包括: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及其附 件、施工合同及其补充协议、设计变更、变更签证和现场签证、竣工 图纸、工程结算书(含电子文档)等以及经发承包双方认可的其他与 工程价款有关的有效文件。

  第二十一条工程竣工结算审核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发包人应从收到完整结算资料之日起,自行或委托具有相 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审查,并在合同约定时限内向承包人 出具书面审查意见,予以核减的,应在审查意见中逐项明确理由和依 据。发包人未在约定时限内出具书面审查意见的,视同认可承包人的 竣工结算报告。合同未约定结算审查时限的,审查时限按本办法第二 十二条规定执行。

  (二)承包人应在收到审查意见后 14 天内与发包人核对,将同意 或予以修改的书面反馈意见递交发包人;逾期不递交的,视同认可。

  发包人应在收到反馈意见后 14 天内与承包人核对。

  (三)经核对后,发包人应当在 7 天内出具审核报告。发包人出 具的审核报告应当由审核人员签字盖执业(从业)专用章并加盖发包 人单位公章,委托审核的还应并加盖造价咨询单位公章。

  审核报告应当就不接受承包人反馈意见的理由和依据逐一予以说 明,并列出与承包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项目、金额清单,以书面形 式送达承包人。

  (四)承包人应及时对审核报告进行确认。审核报告经发、承包 双方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生效,作为承包人向发包人申请支付工程 竣工结算价款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发包人审查工程竣工结算的时限为:工程竣工 结算报告明确的竣工结算金额 500 万元以下的,20 天;500 万以 上 2000 万以下的,30 天;2000 万以上 5000 万以下的,45 天;5000 万以上的,60 天。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竣工结算审核报告存在争议的,无争议部分 价款应当依照合同约定期限先行支付,争议部分的竣工价款可以暂缓 结算,并按合同约定的争议处理办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承包人根据发承包双方确认的审核报告,向发包人书 面申请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发包人收到申请后,应当即时予以签 收,并在 15 天内向承包人支付除按合同约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外的 全部结算价款。

  第二十五条已竣工验收或已竣工未验收但实际投入使用的工程, 其质量争议属于保修合同纠纷,发包人不得以存在质量争议为由不办 理工程竣工结算。

  第二十六条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 核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发包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审核程序办理后,按照 有关规定将相关资料(报审资料按财政部门规定编报)报送同级财政 部门,财政部门应当从受理之日起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查并向发包人 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二)发包人应在收到审查意见后 14 天内与财政部门核对,将同 意或予以修改的书面反馈意见递交财政部门;逾期不递交的,视同认 可。财政部门应在收到反馈意见后 14 天内与发包人核对。

  (三)经核对后,财政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批复,并附审核报 告。审核报告由审核人员签字盖执业(从业)专用章并加盖单位公章。

  审核报告应当就不接受发包人反馈意见的理由和依据逐一予 以说明,并列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项目、金额清单,以书面形 式送达发包人。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门审查工程竣工结算的时限为:一般项目,30 个工作日;大中型项目,60 个工作日。

  第二十八条财政部门的审核批复意见,作为财政部门拨付建设资 金和价款结算的依据。发包人申报的结算数额被核减的部分,由发包 人和承包人依据施工合同及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将政府投资项目(保密工程除外)竣工 结算的审核金额与该项目的概算、预算、中标价按规定予以公布。

  第三十条发包人、承包人就招标工程另行订立施工合同、补充协 议,违背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实质性内容的,应当以经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备案的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作为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编制、审核工程价款结算的人员,应当具备工程造价

  相应执业或从业资格,其出具的拨付工程价款和工程结算的成果文件, 应签字并加盖执业或从业专用印章。接受委托承接有关工程结算咨询 业务单位应具有相应工程造价咨询资质,其出具的成果文件,应当由 造价工程师签字并加盖执业专用章和单位公章并对执业质量负法律责 任。

  第三十二条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机构应当在受理招标文 件和施工合同备案时,发现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条款不符合法律、法 规、规章及本办法有关规定的,责令改正,未改正的

  不予备案。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发包人未按 照合同约定时限及本办法规定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的,责令其限期整改;

  未按要求进行整改、久拖不结、情节严重的,由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 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发现发、承包双方背离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另行 订立协议的,责令改正,依照《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时,发包人应当提交按施工合同 (以备案施工合同为准)约定支付工程款的有关凭证和施工单位出具 的无拖欠工程款证明。

  第三十四条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设计重大变更中违反 有关规定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个人应依法予以查处;对以变更名 义出版两套不同施工图纸规避主管部门监管的,要予以设计单位和注 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记录不良行为处理,并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 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对有关单位及 个人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各级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机构和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应 当密切配合,加强对招标工程工程量清单和预算造价编制和审核工作的 监督检查,对招标工程预算造价和中标价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招标 工程工程量清单或预算造价编制和审核,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按不良

   行为记入该编制和审核单位及个人的信用档案;发现有意增减工程量 清单、抬高或压低价格的,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 办法》(建设部令第 107 号)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概预算执行 情况和决算,应自觉接受监督。审计机关应编制年度审计

  项目计划,及时组织力量,依法按审计程序办理项目审计或审计 调查。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送达本办法规定与工程价款相关文书的,应当采用直 接送达的方式送达,受送达人应当以签收或以回函的形式予以确认。

  受送达人不予确认的,送达人可以以特快专递的方式邮寄送达。

  第三十八条建设工程施工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总(承)包人与分包 人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在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合同中约定工程价款支 付及结算办法。

  第三十九条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工程价款结算过程中涉及监理 工程师签证事项,应按工程监理合同委托权限的约定执行。

  第四十条有关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建设行政 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另行制订具 体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建设厅备案。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签证单

  

  

篇四: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全国人大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年月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各位代表:

  从今年开始,我国将实施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 了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 的精神,国务院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 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各个方面 取得了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达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在经济 持续增长和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年国家财政收入达亿元,平均每年增长%。主要工 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 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 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工业生产能力取得成效, 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推进。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基础设施建设 成绩显著,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 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境内外上市。企业扭亏增盈成效显著,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企业实现利润亿元,为年的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在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私营、个体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明显增强。财税体制继续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镇住房制度、社会保 障制度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稳 步推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年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分别比 年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提高。对外 开放领域逐步扩大,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吸收外资规模增大、质量提高。五年累 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年底达亿美元,比 年底增加亿美元。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年分别达到元和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和%。市场商品丰富,居 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增长%。城乡居民住房、电 信和用电等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五年增长倍多,股票、债券 等其他金融资产迅速增加。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 本实现。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计划顺利实施。航空航天、信 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获得一批重要成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 得新进展。部门所属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基本完成,其他科研院所体制改 革全面展开。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基本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 革取得重大进展。扩大高校招生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 成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明显加大。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继续发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的 步伐。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 历史性进展。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贯 彻执行。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作卓有成效,香港、澳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实施

   “十五”计划、开始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来之不易。

  我们成功应对了国际突发事件的挑战,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既克服 “九五”前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又抑制了中后期的通货紧缩趋势,并战胜了严重 的水旱灾害。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诸多矛盾和 困难交织的局面,运筹帷幄,及时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和部署,全国上下团结奋斗 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国各族 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与支持祖国建设和统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 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

  “九五”时期的实践,丰富了我们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和 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经验。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面对各种社会矛 盾,我们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从而为处理好其他矛盾提供了基础。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创造 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力度。在治理通货 膨胀时,注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成功实现“软着陆”。在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时,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 措施。既增发国债、扩大投资,又适当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鼓励增加消 费,从两个方面拉动经济增长。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和严厉打击走私等措施,千方 百计扩大出口,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人民币币值。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利 率等多种手段支持经济增长,同时注意调节货币供应量,引导信贷投向,防范和化 解金融风险。

  第三,把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 普遍过剩的现实状况,把国债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增加对农业 和科技、教育的投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利用生产资料生产能力相对富余的时 机,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既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增强经济发

   展后劲。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改革没有

  停滞,而是迎难而上,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始终注意 使改革的力度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在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不可避免地触及深 层利益关系时,高度重视和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大力实 施再就业工程,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 足额发放,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从总体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 续增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 争力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仍很突 出;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 区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 大;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贪污腐败、奢侈 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少也同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有关。我们必 须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展望新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的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产业 结构调整,周边国家正在加快发展。国际环境既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我们 提供了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内看,我们正处在经济结 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各 方面任务十分繁重,许多深层次矛盾需要解决,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 发展。同时,我们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发 展。

  根据“十五”期间的形势和任务,《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 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 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

   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 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 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十五”计划《纲要》,体现了以下重要指导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强 调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较快的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 速度,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五”期间年均经 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为%左右。这个速度虽然比“九五”实际达到的速度低一点, 但仍然是一个较高的速度。要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付出艰巨 努力。同时,由于国际国内都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计划的预期目标要留有余地。

  这样,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也有利于防止 经济过热和重复建设。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 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

  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 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 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靠体制创新 和科技创新来推动。今后五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影响生产力 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突 出位置,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振兴科技,培养人才,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 密结合。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既是我们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要坚持把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在重要位置,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 配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 主法制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社会

   稳定。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十五”计划《纲要》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减少实物指标,增加 反映结构变化的预期指标;围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努力方 向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宏观调 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在计划制定方法上,力求提高 社会参与度,使计划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各有关方面达 成共识的过程。

  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 五”期间要把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途径。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 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发挥各地农 业的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 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 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提 高农业的后续效益。引导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发展小城镇, 繁荣小城镇经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大力 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 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 设。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调整结构要因地制 宜,依据市场规律,维护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 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根据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新情况,继续深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适当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的同时,粮食主销区要加快粮食 流通市场化进程,通过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中央储备粮 的轮换与调控,保证粮食需要。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中央财政继续给予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其粮食生 产的优势。这样做,既可为主产区腾出粮食销售市场,促进粮价合理回升,也有利 于推进主销区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决不允许擅 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其他面向农民征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费,同时适当提高现行 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税率。这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要在总结安徽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步伐。同税费改革相结合,精简乡镇 机构,裁减人员,减少村组干部补贴人数;有条件的地方,适度撤并乡镇。继续深 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加 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防 范和化解风险的责任。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 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农业银 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抓 紧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加固,提高防洪调蓄能力。着力抓好大型 灌区节水工程改造,积极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加强国家商品 粮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加强农村电网、通信、广播 电视、道路、供水等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继续搞好农村扶贫工作。“八七”扶贫攻坚任务虽已基本完成,但从根本上改 变贫困地区面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继续加大扶贫力度,重点做好中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 贫,多方面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支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

  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把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 在重要位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抓好几个环节。一 是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能源、 冶金、化工、轻纺、机械、汽车、建材及建筑等行业,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

   造,切实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 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振兴装备制造业,开发制造急需的 大型高效和先进成套技术装备。三是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 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四是积极支持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改 造,充分发挥其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努力提高产业水平。以资源开采为主 的城市和大矿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与此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依法关闭产品质量 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 生产能力,并严禁转移重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 的矿山,要实施破产关闭。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 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络、 关键集成电路、新型运载火箭等重大高技术工程,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 优势和局部强势。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社 会公共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把工业化和信 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水资源短缺, 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 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 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 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管道系统的建设, 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资源 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 需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千方百计节约和替代石油,加快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并尽快建立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大型煤矿 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重视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 积极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度发展核电。加强城乡电网建设

   和改造,推进全国联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视 发展各种新能源。

  加快发展服务业。这是促进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信息、 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运用现代经 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 质量和效益。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房地产业、社区服务、旅游、餐饮、娱乐、健 身等产业,增加服务内容。要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服务业 发展的环境。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 略目标的重要部署。“十五”期间要突出重点,搞好开局,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和生 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到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使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

  要集中力量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 项目。把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规划,合理配置,努力提 高水的利用效率。有步骤而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及防沙治 沙、草原保护等重要工程的建设,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西 部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增加科 技投入,提高科技开发能力。要从各地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 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西部开发要依 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 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 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等经济区,带动周围地区发展。

  国务院已颁布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将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 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西部地区要立足于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多更好地吸引 境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西部开发。要加强干部交流。

  中部地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以主要水陆交 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巩固 和发展农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东部沿海地区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和外向型经济,提高经济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和带 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拓展东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空间。

  六、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这是《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今后五年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积极推进具 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力争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 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二要为传统 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及转化、装备制造、节水节能、纺织 品后整理等方面的技术取得进展,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三要加强基础 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科学重点领域的前沿性 交叉性研究。选择我国具有优势和对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管理科学发展。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 学,推进理论创新。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继续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进入 企业或改制为企业。积极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 际影响的科研机构。发展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创 业板股票市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国家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加强国 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和 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 训,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发展成人教育和多种形式的 继续教育,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发展

   远程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优化专业设置, 更新教材,改革课程体系、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德育, 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 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继续推进高校 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增加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 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县级政府要负责对基础教育经费的统筹,落实 教师工资统一发放的措施。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教 育的转移支付和专项投入。健全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制度。采取有力措 施,切实制止学校乱收费。

  实施人才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着眼于现代化建 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培养和造就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政治理 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 导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 队伍。培养和造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重视培养具有世界前沿水 平的学科带头人。普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深化干部人事制 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 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依法 保护知识产权。吸引聘用海外高级专门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 式为祖国服务。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要按照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积 极推进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重点是加快建立和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 形式,实行股份制,转换经营机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 国家必须控股;对其他企业,不必都要控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别要建立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监

  11

   事会的作用。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 制,强化科学管理。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方针,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进一步实 行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性审批。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 织的作用。推进电力、铁路、民航、通信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改革,使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真正转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轨道上来。

  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这既是保证当前经济正 常运行的迫切需要,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要健全市场法 律法规,严格执法。完善市场监督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监管力度。坚持 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骗税、骗汇、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整顿 建筑市场。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工作。规范社会 中介机构的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 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 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根据经济形势变 化,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近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投资和促进 消费。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强化税收征管,严格财政监督,加快税费改革和预算制 度改革,健全税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 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在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抑制通货紧缩趋势的情况下,注意防 止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调节货币供 应量,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按照现代银行制度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 革,发挥政策性银行功能,办好中小金融机构。规范和健全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 利益。进一步发展保险业。改善和强化金融监管,实行严格的经营管理考核制度 和责任追究制度,改进金融服务,努力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 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

  12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要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 的准备和过渡期的各项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 力。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 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抓紧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二要进一步 发展进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 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增加大宗传统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规范加工贸易管理,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的 出口市场。同时,重点进口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积极 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三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步骤地 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 等领域,以及在我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支持有条件的 企业到境外上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 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形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 部地区。要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 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 大劳务出口等。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创造条件。同 时要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八、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逐步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 进,是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要确保国 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加快 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 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精心做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完善社会统 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实 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并轨。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 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并 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有效运营和严格管

  13

   理机制。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在保持较快经 济增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 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 渠道。加强社区建设,扩大社区服务。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引导人们转变 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 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的工资支付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各级财政要按照“一 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离退休费按时足 额发放,逐步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原则。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鼓励资本、 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提高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 报酬,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可以试行年薪制。但同时要有严格的约束和监督, 不能不管工作好坏、企业效益高低,都照拿高薪。对不称职、渎职的人要有相应 的制裁措施。对国有上市公司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还可以试行期权制,但不能把国 有资产量化给个人。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管。要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调整消费结构,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的住行条件。大力发展经济 适用住房,建立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绿化和城乡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发展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努力改善农村卫 生服务条件。加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

  九、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要努力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重点做好农 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行地方党政领 导责任制。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认真做好老龄人口的工作,发展老龄 事业。

  14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土地、能源等宝贵资源。

  逐步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体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和保护。积极开展资源回收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健全资源的有偿使 用制度。维护矿产等资源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完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 强化执法监督。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的天然林保护 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加 强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抓紧治理京津地区风 沙源。继续开展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综合治理城市污染,搞好城 市绿化,使大中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健全环 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十、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国防建设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巩固和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弘 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教育,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 合起来。普及科学知识,反对愚昧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展文 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坚持正确的舆 论导向。高度重视新的信息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 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强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开展群 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有关文化产 业发展。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继续加强人 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作用。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

  15

   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深 化司法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强化法 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加强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 质。

  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合西部大开发,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 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应。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 业中的作用。

  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危害社会与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依法打击民 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活动、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继 续开展同“×××”邪教组织的斗争,深入揭露和批判其反人类、反社会、反科 学的邪教本质,及其沦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工具的反动面目, 依法严厉打击极少数违法犯罪分子,坚持不懈地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被蒙 骗的群众。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集中力量 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要大力加强军队思 想政治建设,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认真贯彻新时期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勤俭建军,依法治 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全面提高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

  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健全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科研,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调整、 改革,发展新型武器装备,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做 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

  各位代表!进入新世纪,我们将继续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全力支 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加强港澳与内地的经济合作 及交流,维护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

  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我们面临

  16

   的重大任务。我们将继续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 提出的八项主张,与广大台湾同胞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尽一切可 能争取和平统一。我们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对话与谈 判,发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我们坚信,经过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祖 国统一大业必将早日完成。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形势,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同世界各国发 展友好合作关系,争取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将积极 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推动建立和平 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面贯彻党的十 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施“十五” 计划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发行亿元长期建设国债,集中用于在建项目和西部开 发项目。同时,适当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把加强 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首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当前农 业、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转换经营机制和加强科学管理上狠下功夫。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准 备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要把大力整顿 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支 持北京市申办奥运。要统筹兼顾,乘势前进,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跨进了世纪,迈上了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军的 新征程。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步伐!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 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17

  

推荐访问:全国人大 审议 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