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四百击》观后感 《四百击》——一部被人无数次提及并致以敬意的影片。面对这样级别的片子,似乎观看本身就像是一次洗礼,而我却总怀疑自己是否已有足够的准备去观看。
影片一开始,黑白的镜头划过巴黎的建筑、树木和天空,素净的音乐响起,高耸的埃菲尔铁塔由远及近,直入云霄,随即又随着镜头慢慢在一片朦胧之中远去。导演特吕弗似乎在一开始,就用这样独特又朴实的方式纪念他的导师安德烈巴赞。没有花哨的装饰和技巧,事实上整部影片亦是如此,简洁、干净却富有力度,有时人物长时间都没有对白,可是也不会觉得突兀或者冗长,平直的叙述方式下面,你能感受到一种博大的张力。
而最打动我的,还是特吕弗完全忠于生活,忠于镜头的拍摄态度。影片看至三分之一处时,我一直是带着笑的,因为我好像在主人公安托万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在课堂上偷偷传阅并不断被“加工”的美女照片;
喜欢在墙上写对老师的不满;
在老师背后做鬼脸;
层出不穷的迟到理由;
偷拿父母的钱去游乐场;
借用名著里的句子用在自己作文里;
爱出馊主意,搞砸了又不愿承担责任……不禁让我有点失落,原来在我们小时候引以为豪的很多“坏”事情,居然都被一个叫安托万的小男孩在1959年的时候在上小学时做过了。曾经的独树一帜一个个都变成了拾人牙慧,这样的感觉很苦恼。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特吕弗的镜头是如此真实到不加修饰。而我其实是喜欢这样的苦恼的。
可是细细看下去,我们就能发现很多矛盾,学校里安托万的老师是一个刚愎自用又没有度量的老头子,他总是可以不回头就知道谁在捣乱,仿佛他背后能看到似的。当安托万回到家里,他的母亲总是对他挑三拣四,对他的生活毫不关心,甚至将本该给安托万买被子的钱据为己有,让安托万睡在睡袋里。而他的继父是个没什么能耐的小职员,如果说他唯一具备什么能力的话,大概就是晚上的时候,可以和安托万的母亲进行高强度的吵架。更重要的是继父一点都不喜欢安托万,只认为他是大话精,视他为生活的累赘。
当浓浓的夜色笼罩着巴黎时,安托万再次被他父母的吵架声吵醒,生活已经逼得这两个在灰色地带步履蹒跚的人歇斯底里,面对继父的指责,他听到母亲说:“最好把他送进孤儿院,这样乐得我耳根清净!”而安托万只是静静地听着这一切,眼神黯淡无奈,然而当他听到“孤儿院”的时候,一瞬间眼睛瞪得很大,震惊又空洞。这大概是父母第一次说要送他去孤儿院,他仿佛一只受过惊吓的小动物,蜷伏在黑暗的深处,显得孤独无助。这是影片令我感触颇深的镜头之一,我们大概谁都有过小时候隔墙听到父母吵架的经历,那时吵架本身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更不要说是在听到要把自己送到孤儿院之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就是认同感,而安托万就连家庭最基本的认同都难以得到,这样的事实也为他流浪街头以致最后被关进劳教所埋下的伏笔。
随后,安托万离家出走后,在夜晚的饥寒交迫下偷牛奶喝……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这是导演特吕弗最善于捕捉的时间段,仿佛夜晚总带给人无尽的安全感,令深陷其中的人物面容与意图变得模糊不清,并更好地伪装自己。夜是如此的自由且肆意。整个偷牛奶的场景潮湿冰冷且阴暗,当安托万在牛奶箱旁边徘徊许久,最终下定决心拿着一瓶牛奶飞奔时,所有的人都会原谅他,而看到他在瑟瑟寒风中一面捂着肚子一面喝下冰冷的牛奶时,大概所有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充满了深深的孤独与落寞,就算后来安托万跑进喧闹的人群中,大概也抵挡不住那样刺进内心的冰冷与压抑。
很多人都会记得那个夜晚——当安托万被关进警察局,准备送往少年法庭的那个夜晚,依旧是夜晚,安托万在灯光刺眼的警察局,面容冷漠,眼神昏暗,想显得漠不关心,但这亦只不过是孩子天真的自我保护。他的警车里时,安托万望着铁窗外逐渐阑珊的灯火,幼小的心灵在夜的庇护下终于流露出真实的自己,借助路灯的一丝光线,我们看到安托万眼中的泪水。那一瞬间我的内心也似乎泛起涟漪,在世界的尽头与冷酷的仙境,他本可以放声痛哭,可是他选择了静静地流泪,仿佛被钝器所伤的幼兽,带着让人心痛的粉碎。
到最后不得不提及那段著名的奔跑,我们见过很多次奔跑,也见过很多次大海,可是当这样两个意象组合在一个小男孩的身上,当你跟随他跑出看守所的铁丝围栏,甩掉该死的警察,听到心脏在随之起伏,不停地跑不停地跑,直到海边。海水漫过了他的双脚,他一言不发,只是朝你这里走来,你看到他茫然孤独的眼神。
就这样简单的结束,一如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