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芳华观后感200(六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观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芳华观后感200篇一
电影里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是刘峰,他比活在我们80后记忆中的雷锋更立体可感——因为他也会情不自禁地抱紧自己喜欢的女孩,并且有一个凄惨的结局。
我从不怀疑雷锋这个人物存在的真实性,他真的影响了很多人,我们的父辈中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活雷锋,他们那一代人特别有信仰有操守。但操守归操守,生活归生活。我们国家向来是不乏惩恶扬善的声音的,我小时候看冯梦龙的“三言”,满纸的善恶报应,因果循环,甚至有此生善恶来生报应,以及人力不逮,神灵代为报应的,看得人如六月天喝冰汽水,畅快淋漓!后来看《唐传奇》、《聊斋志异》,也仍没有摆脱善恶报应的框架。古代作家在文字虚构的世界里做了一回上帝,把一出又一出的人间悲剧消解于无形之中。
幸好,严歌苓不愿做上帝,她冷酷无情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雷锋”(刘峰)的一生。将“善良”这一德行歌颂到极致,真的好吗?老子说过,上善若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水也会生气,会酿成洪涝灾害,会冲垮堤坝,会卷走房屋,会淹死生命。水,从来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它有的是性格和脾气。
而刘峰呢!他为所有人服务,不带私心杂念,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我能理解他做的很多好事:吃饺子皮、抓猪、给战友大包小包带东西、做何小萍的舞伴以及给战友做沙发。但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主动放弃上大学,把机会让给别人。组织上照顾他,是因为他人好,更是因为他在抗洪抢险中腰受了伤,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补偿。然而他放弃了,多么不可思议啊!他一下子由人升级为神,因为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就在这个时候,他一把抱住了漂亮女孩林丁丁,不仅林丁丁接受不了——神怎么能有男女之情?而且撞破这件事的路人甲和路人乙也接受不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有人腐蚀活雷锋,而不是刘峰喜欢林丁丁。刘峰无意中把自己神化了,一旦登上神坛,就只能接受大家的崇拜和仰视,便不能拥有普通人的欲望和生活。就连何小萍,也不敢跟刘峰表白爱情,她自觉凡夫俗子,配不上神。
《芳华》里到处是爱情的萌动,林丁丁不是小白兔,而是老司机。有男战友喂她吃橘子罐头,趁机亲了一下脸,也没见她拒绝。郝淑雯说,吴干事和张医生都抱过林丁丁,林也不曾惊慌失措过。她只是无法想象,刘峰也会有七情六欲,其他人也无法想象,刘峰有七情六欲。
所以刘峰被诬告、被打倒、被放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人可以犯错,神却不可以,一旦犯了,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像地震发生了,人们可以纷纷逃命,但教师不可以先于学生撤退,医生不能先于病人撤退,军人不能先于群众撤退,这就是道德包袱。刘峰一贯的善良使得自己背了一身的道德包袱,最后,连前程和爱情都没有了。
我觉得刘峰是个悲剧,但不是时代的悲剧,也不是林丁丁的诬告,是他把自己当成了太阳,光热无穷,一味奉献,他以平凡的肉身承担起了神的使命。在严歌苓的小说里,刘峰的下场更为悲惨,连开追悼会都要赶时间,好给下一个腾场子。
所以,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芳华观后感200篇二
憋《芳华》很久了,小说读了、纪录片也看了,预感这个电影应该是冯小刚最好的作品。今天温哥华首映,终于看到了。冯导的电影,必须买票支持。
总的感觉是很好,非常好。但不是最好、不像应该的那么好。我不懂电影,只是说说观后感,别当影评看。
先说演员。女演员们选得还好,但是肖穗子和舍长的演员年龄感觉偏大,有点跳戏了。女主不错。男主很好,黄轩选对了。赵立新好得没的说。可惜,其他的男配们有点不太芳华,少了些干干净净的朝气蓬勃,我爸当年就是部队文工团的,从留下来的老照片看上去,比电影里的男生更英姿飒爽、更阳春白雪。这个戏不需要演技,只要体验生活到位了,总会大差不差,如果演员用纪录片的演绎方式可能会更打动人。
再说剪辑。几个片段都有点赶罗,节奏差了一口气。比如医院,被炸女主趴在伤员身上之后立刻就换了场景;
比如告别宴,镜头切的有点快,斩断了观众酝酿已久的感动,生生地咽了。还有就是男主女主部队门口的告别,就是觉得快了几秒。和姜文电影的剪辑比起来有点不解气《阳光灿烂》该慢的慢、《让子弹飞》、《鬼子来了》该快的就快按照《芳华》风格,剪辑如果再延迟几秒,可能会更好。
接着说剧本。小说看了,不长,但该说的都说了,所以男主、女主的行为和变化是可以理解的。电影毕竟太浓缩,背景不铺垫好了,包袱就抖不响比如女主为什么偷军装拍照、为什么作假不上台,男主为什么会对暗恋的女生情不自禁、为什么后来被女 https:/// 主临终关怀。那场女团员们集体讨伐女主改内衣的戏处理的不好,电影里展现的行为让观众厌恶了,感觉不对。男主对暗恋对象的铺垫不够,所以被整之后观众缺乏因为认可所产生的强烈同情。
从结构上说。前半段的美好不足够美好、后半段的悲楚不够悲楚,感觉差了一口气。纪录片里游泳池边的戏就拍了很多,可展现出来却太短;
文工团男女在一起的风华正茂和青春无敌还不够,除了歌舞片段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美好时光以及部队战士被当时政治环境的感召所作出的反应,这恰恰是男女主后面结局的缘起和因果之一。也因此,告别宴没顶到位,少了对青春对奉献对部队对友情对生活的热情、热爱和留恋,而更像是一群失意的人们凑在一起的没有情怀的释放,感动指数比不上警犬部队战士告别狗和大学同学的毕业散伙饭。女主顶替上台奋不顾身跳独舞的段落全没了,只剩下政委带着喊口号,这个点没扎疼观众,所以女主也显得不够惨。小说里男主在海口更悲催,电影里展现得太少了,不过舍长的我操不错,眼泪下来了。最后男女主抱在一起,有点赶罗,就是因为前面的包袱没包好,所以最后这一下翻出来不够响,观众少了强烈的同情和认可。
总的来说,芳华的确很芳华,但美不够美、惨不够惨,美的不知所以、惨的不以为然。无论怎样,这个片子的确可以让我以及我的父辈们感动了,毕竟部队、文工团、青春飞扬、战友情深是他们最深的念想,也是我对那个年代那些善良人群的美好回望。至于小说里想说的社会、人性和命运,《芳华》可能没探讨得那么深。
小刚导演出身部队,借这个小说圆一个梦,已经很棒了,虽然有那么一点抓小放大、跑题的感觉,但毕竟是诚意之作,走心了!从这点上来说,《芳华》很好。
唯一有点遗憾,就是带着满满的情绪炸药包进了电影院,整场下来,有点自己使劲努,炸药包始终没有被引爆,又扛着出来了。这可能就是导演的意图吧我太知道王朔、冯小刚这些北京长大的、有情怀的、好人的感情表达方式了,也很认可。
芳华观后感200篇三
每个生命都有终点,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开始走向那个点,一步一步、越来越近……
所有的人和事和物,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消失殆尽。我们想铭记,把他们写在羊皮卷上、刻在石碑上、写在古老的纸张上,最终还是被时间的长河洗劫一空,只言片语中,仿若还能看到,曾经的芳华。
都说岁月无情,其他它已经足够小心翼翼,每个变化都细微到让人不易察觉,好像变化根本没有发生,好像一切还是从前,对于它的鬼斧神工之笔,我们常常掉以轻心,直到拿出老照片……
也许敲击这行文字时,有道皱纹已开始酝酿,试图混进某个好看的地方。
窝在家里看余华的《兄弟》,比起《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好不容易略显生机的一部,看得舍不得出门。在毛毛的再三催促下,放下书,打开门,毛毛短短的小尾巴不停的摇啊摇,舌头开心地伸出来,爪子抓着地板360°打转,一圈又一圈,抓的地板吱吱作响。这家伙,一出门像脱缰的野马,四爪并用一个劲儿往前奔,忙不停歇的兴奋着。溜好毛毛,索性去看部电影。
旁白说: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然后电影落下了帷幕。
这样的定格应该是最好的,脑海中还是穗子好看的刘海,丁丁爱笑的酒窝,小萍惊艳的舞蹈……彷佛他们不会老去,永远定格在青春,是回忆起来都会自带光芒的芳华。少了男一刘峰,哦,原谅我讨厌老好人。
看好电影回去路上,已经23点多,遇到一位老人相向而来,70多岁应该有的,总觉得不对劲,这个年纪,这个时间点,一个人在行走,转过头去,老人双手装在棉衣口袋,踽踽独行。本想去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忙,是不是跟孩子吵架离家出走?他已经走出蛮远了……或许也是在回忆。
冬季马路旁昏黄的路灯,总是容易引发回忆。
莫名其妙涌现几个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买房买车吗?
怎样才算是在活着?有生命体征就算活着吗?
要下一代的意义是什么?繁衍生命、传宗接代吗?
显然以上答案绝不能使自己满意和信服。
想起月初公司组织去褚橙庄园游学,褚老马老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就增加生命的厚度。马老后来又用自身的例子告诉我们:生命的厚度增加了,也可能反过来增加生命的长度。
向死而生是不是说,把每一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去淋漓尽致的活着?
如果把生命的尽头确定在某一天,再反过来生活,我们是不是就会更加努力、认真对待每一天,把生命的每一天都燃烧透?
芳华观后感200篇四
心血来潮想看一部长电影,想起来以前因为时间太长而没看完的电影《芳华》,便找来看了。
讲的是以1970年至1980年为背景下,文工团中一群激进青年的故事。
从刚开始对活雷锋的好奇,到何小萍受到排挤,再到林峰被下放,以及后来的何小萍去前线,都是让我难以忘怀的场景。
刚开始以为何小萍会很快的融入新集体,凭她的舞蹈功底定会出类拔萃,结果没想到因为一次军装事件,以及她比别人能出汗而受到排挤。
虽然不赞同何小萍不承认偷穿林丁丁军装的做法,但当时文工团里事事讲究学雷锋精神,不管出于自身还是集体精神,都应该给何小萍一个改过的机会,而不是从此开始针对何小萍。
何小萍受到众人欺负,但有一个对他好的人就是刘峰,刘峰不仅对她好,他对所有人都本着学习雷锋的精神去帮助大家,何小萍因此对刘峰生出好感。
遗憾的是,刘峰对于何小萍的舍友林丁丁,一直存在爱慕之情,甚至不惜放弃大好的前途留下来,只因为林丁丁在这里。
然而就在刘峰向林丁丁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情绪激动而拥抱了林丁丁。
最让我遗憾和愤怒的是,林丁丁为了不让别人说她腐蚀活雷锋而举报了刘峰,因此刘峰被下放到前线,甚至生命无法得到保障。
我不知道林丁丁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我只知道她那段时间都处在一种复杂的情感中。
穗子说,何小萍本是善良的人,所以她更能识别到别人的善良。
对于刘峰被下放,何小萍因此对文工团彻底寒了心,甚至想要放弃她之前梦寐以求的上台机会。
由于她的不积极,文工团最终决定将她派到前线。宣布这个消息时,何小萍露出了微笑。
前线,与何小萍错过的,是即将要护送驼队的负责人刘峰。
后面的六分钟,是我看到过的最真实也最残酷的战斗画面。震撼人心。
同伴接连死去,生命在战争中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一颗子弹足以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伤员的车被拉回来的时候,刺鼻的味道让何小萍瞬间呕吐,护士长来看她的时候,她急忙解释自己并不是嫌弃她们。
看到这里不禁涌起一阵心酸,何小萍本出身于那样的家庭,好不容易到了新环境却又受到排挤,现在到了这里,过去的事情影响着她,早已形成了敏感的心理。
她不知道,车上仅活着的那一个人,就是她找寻已久的刘峰。
刘峰活下来了,我想,他躺在一排同伴尸体旁时,会不会想着,就这样死了也好,将生命奉献给祖国,正符合他的意愿。
一场伏击,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也夺走了刘峰的一只手臂。
一场战争,许多家庭失去了他们曾引以为豪的孩子,同时也让何小萍成为了英雄。
战争结束后,文工团解散前最后一次的演出,观众大都是前线回来的英雄。
众人看到了坐在精神科的何小萍。
何小萍本前半生都处在被人贬低的生活中,突然成了战斗英雄,重大的转变让她精神出现了问题。
后来何小萍恢复正常,我认为正是这惊鸿一舞,让她能够想起从前,变成正常人。
多年后,昔日战友各奔东西,没人会想到,街边为了一辆车而与人大打出手的,断臂的中年男人,曾是一名多么优秀的战斗英雄。
结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刘峰最终与何小萍相依为命,把彼此当做自己唯一的亲人。
他们始终是最珍惜也最理解对方善良的人。那是多么的可贵。
看完这部影片后的感受,与从前看完《骆驼祥子》那本书的感受有些相似。在充满着变数的人生里,无论在最好的年华里是多么的激情澎湃,最后都被残酷的社会撕扯到归于平庸。
刘峰和祥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祥子在现实的改变下,彻底的失去了自已。而刘峰不仅没有失去自我,甚至还保持着基本的初心。这一点从他给郝淑雯打借条就可以看出。
他说:和死去的弟兄们相比,怎么敢说自己过得不好呢。
我们最应珍惜的,是珍惜当下大好的年华,而不应该等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才去后悔当年没有拼尽全力的自己。
倘若现在便随波逐流,日后该如何与残酷的社会对抗。
短短一生,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趁现在。
芳华观后感200篇五
青春故事总是最鲜活的人生画卷,它们的斑斓色彩和奔腾激荡千百年来不断被赞美、被珍惜、被回忆、被纪念,自然是文艺家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同样,在那个年代,葱翠的军装,招展的红旗,铿锵激越的歌声,青春勃发的女兵,伴随着美好的青春印记,足以托起宏大的空间来让冯导泼墨挥毫,浓情挥洒。
《芳华》其实有两副面孔,一副说的是一个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故事,另一幅是讲一个特殊年代下个体命运的悲剧故事。当你看到刘锋的善良被荒唐的命运无情地撕扯时,胸中不免憋闷着激烈的愤懑无处发泄,然而等你静下来想和这股情绪做一个理性的对话,却发现刹那间,并没有想象中的凄惨悲戚,又让你无从说起。没有以头抢地的激烈,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哀嚎,终于明白,这心中的块垒樊笼若毫无出路,才是真正的悲从中来,所谓“只是当时已惘然”。
你很难说刘锋就是绝对善良的,他的热心也很难说不是出自于私心。事实上,全军表扬和深造的机会就是他的回报,而更大的私心是和暗恋的林丁丁在一起,可惜这却是导致他命运急转直下的致命一击。
善恶从来不是输赢的衡量维度,善良这个称号如同蛋糕上的奶油字,看着光鲜,却无关宏旨。人生就像一个的赌局,想赢得胜利,靠的是一手命运的好牌,还有利用规则的技巧,和善恶无关。因为人性的恶和善,不是命运的筹码,更不是决断的武器,它们从来都是此消彼长,不分胜负。人再闪转腾挪,却一定无法抽离各自的时代,只能被裹挟着,急转直下中能做弄潮儿的寥寥可数,大多数人只能如同被萧穗子撕毁的情书一样,支离破碎,随风飘逝。
人们似乎更有一种毁灭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观众也都在等着刘锋被命运嘲弄,被造化毁灭。同样,倔强的何小萍拼命想和命运抗争。她偷偷穿走林丁丁军装拍照,就是迫切地想和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做一个告别。而美丽的文工团女战友不仅不接纳他,还恣意嘲弄。排挤和孤立让何小萍无处藏身,直至崩溃。
片中有一段场景特别动人。月光下,何小萍独自在旷野中茕茕独立,翩然起舞。和着剧场内传来的音乐,她舒张这双臂,扬起高高的腿,旋转跳跃。脸上的表情恬淡娴静。而剧场内的舞蹈演员们却面目模糊。这真的是一个绝妙的反讽。因为在哪个特别的年代,或许只有精神病患者,还能保存着最本真的清纯和圣洁。
其实这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更别奢求什么现世安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幻灭。韶华易逝,青春易老。命运被撕碎、被蹂躏、被践踏,才值得追忆和祭奠,因为那里面有你曾经最美好吐着芳华的青春。
和陈凯歌不一样,冯导似乎没有大师包袱。电影中,他用光影投射着自己的个人体验和记忆,用匠心来打磨一个具体的角色和故事,看起来揠苗助长的大师显然不如平和质朴的工匠来得亲切。
鲁迅说,悲剧无非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冯导的《芳华》没有纵容自己如岩浆洪流般的荷尔蒙,也不想消费观众过多的情绪。你看到的是克制的表达,是情绪的隐忍,或许可以为《芳华》这门建立一个电影类型——“轻悲剧”,以点带面,适可而止。最后,当刘峰拿出粘贴好的那张曾被何小萍撕碎的军装照时,导演想用画外音告诉你,所有的一切都该被谅解,善良就是最大的回报。
可是你并没有被说服,因为你知道,这人生的悲喜剧还会反复上演,无论是人性的善恶轮回还是时代的颠沛流离,都注定一切美好终究会毁灭。你会越来越吝啬你的眼泪,因为你明白,随着芳华逝去,你的心越来越坚硬,它越来越珍贵。
芳华观后感200篇六
二零一八年元旦临近,前日就在网上预购了电影《芳华》的门票。昨天午后,驱车22公里从沈抚新城去到了横店影院抚顺市印象新城店,观看了由旅美华人美女作家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既是文艺片,也是青春爱情片,还是战争片,影片讲述了部队文工团一群文艺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爱情和战争是文艺创作的两大永恒主题的文学艺术理论。这也是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少有的一部以隐晦方式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
笔者记得,从小到大曾看过很多部战争影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车轮滚滚》、《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战上海》、《上甘岭》、《三大战役》等等。与《芳华》同为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是于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环》。
《芳华》和《花环》都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笔者认为《花环》是战争正片,而《芳华》并不是战争正片。从艺术创作的主题来看,《花环》的人物命运是为那场战争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
而《芳华》的战争场景与过程是为刘峰与何小萍等人物命运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就其艺术内涵来说姑且不论,只说战争场面的拍摄,《芳华》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过去的电影在拍摄战争场景时,多数都是远景拍摄的,万炮齐发、炮火连天、烽烟滚滚……近景都是灰头土脸、浑身鲜血……得益于当今先进的化妆术、道具术和布景术等电影技术的高度发展,《芳华》的战争场景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其中有连续六分钟的战争近景拍摄,枪林弹雨、爆炸残肢、鲜血飞溅、血肉横飞、成片尸体、重度烧伤……等等,这些写真拍摄几乎都是过去的战争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摄,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尤其是在影院观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连续六分钟不切换镜头的战争场景拍摄,而且还是爆炸近景拍摄,要求演员一步差错都不能出现,否则将片刻殒命……这就是这部战争影片所带给观众的巨大视觉冲击力,近景战争场景震撼人心!
《芳华》的演员阵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们扎实的舞蹈功底,着实令当今一些明星们汗颜!拉出当今的那些鲜肉萝莉偶像明星们来看看,有谁能有《芳华》剧中演员们扎实的舞蹈功底?而且这些舞蹈还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华》剧的演员,没有整容、没有雕琢、没有矫情、没有造作……从容貌到神情都散发着一种天然的美……难怪影院中坐着很多银发的老人观众……艺术就应该回归自然!
剧中何小萍战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独舞,令所有在场的观众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泪下!不论你是柔弱小女子还是铮铮铁骨汉,在影院看《芳华》影片时没有眼睛不湿润的……战争不但摧毁了人的生命,也摧毁了人的身体,更摧毁了人的精神……
电影《芳华》同时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却那场渐渐远去的战争……在当今这个和平、幸福与繁华的年代,战争的不测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忘战必危!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缅怀先烈,珍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