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2023年度90分 邓论 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

时间:2022-11-20 18:45:04 浏览量:

90分 邓论 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摘要: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本质,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分 邓论 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 ,供大家参考。

90分 邓论 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

  摘要: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本质,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是有先有后的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

  关键词: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内涵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本质,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所有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2]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化。”[2]“在1985年9月23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2]有时邓小平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大原则。根本原则也好,大原则也好,都坚定清楚地表明,一切路线方针政策,一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都要服从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原则、大原则。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相互联系,并有严密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共同富裕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本质规定。邓小平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反映。他认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1990年,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反映,这就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提供了一个前提。

  2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政治优势和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强调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1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根据自己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不但能够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解决效率问题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公平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

  3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针对剥削社会的两极分化,邓小平认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制定政策的指导方针。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并对小康社会做了如此的描述,来表达对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可能的否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邓小平直到晚年都十分关心避免两极分化这个重大问题。1993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3]邓小平对两极分化的关注和思考为中国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4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原则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等原因必定会造成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和收入的差别,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必然选择,但它潜在着两极分化的危险。共同富裕要求社会财富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广大劳动者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和公平分配创造了条件,使劳动者被赋予创造和获得财富的平等权利也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因此,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之于共同富裕实现的意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他主张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资,但始终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这是避免两极分化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2]

  5共同富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本质和最大优越性,必然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基本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邓小平认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并且对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邓小平还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1]并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2]推动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进程的改革也被邓小平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2]由此揭示了共同富裕目标全面而丰富的内容。邓小平既强调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活的基础:“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同时他又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实现物质上共同富裕的文化和政治的保证:“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因此,他提出搞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和打击犯罪等。可见,邓小平让所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民主政治的进步、人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的有机结合,3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6共同富裕实现的具体途径是通过先富带后富,承认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物质、精神财富较为丰富的条件下,社会成员相对平等地分配和占有社会创造的财富和成果.并且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结果的差距不是过分悬殊,但也不是完全平均、同等富裕。这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共同富裕。基于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造成实际上的共同落后、共同贫穷,邓小平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劳动者的个别差异也很大的实际情况出发,正视现实差别的绝对性和公平的相对性,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思想,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先富起来,以激发出蕴藏在群众中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提倡差距达到最终消除不公平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2]因此,他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弪。"[2]指出了先富是手段、条件,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后富是目标、目的,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高度关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出“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3]"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2]在1992年春天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完整表述了共同富裕实现的具体途径:“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地区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别的问题。"[2]邓小平“先富带后富”的思想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效率,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打破平均主义的实质的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的捷径。

  7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邓小平深信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问题”也强调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但同时他又深知在中4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中国实际。他指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因此,邓小平认识到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下,共同富裕的实现只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指出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从当前中国特点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强调:“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他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即建设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其本实现现代化。通过这种渐进发展的战略构想,邓小平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层次性,强调共同富裕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稳步实现。同时也表明了使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不断提高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把归宿点放在全体人民、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富裕上,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4版社,20045

推荐访问: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内涵 共同富裕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