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保卫延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4篇

时间:2022-11-16 14:55:05 浏览量:

《保卫延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4篇

《保卫延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曾发出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战斗号召。其中,“一寸山河一寸血”在今日看来,评于杜鹏程先生写的《保卫延安》是再恰当可是了。

《保卫延安》讲述了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兵进攻延安。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在青化砭和蟠龙镇两场战斗中接连获胜。周大勇连与主力失去联系,孤军奋战,杀出重围。国民党军队欲与人民解放军决战,结果受到重创。小说刻画了周大勇、王老虎、马全有、马长胜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民解放军基层干部和陈兴允、李诚、卫毅、张培等一批血肉鲜活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并第一次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还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主人公一连连长周大勇,在一次次战斗中,他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不是怎样安全突围,而是想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我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最终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周大勇是一个连长,一个指挥员,同时也仍然是战士中的一个。

在我们革命的军队中,指挥员和战斗员的思想感情本来是完全相通的,因为战斗的目的和意志是完全一致的。指挥员们也都坚持着战斗员们的特色,因为指挥员们的优秀精神就是从普通战斗员的精神中提炼和提高起来的东西;无论指挥员和战斗员都来自人民群众,都为党的教育、部队教育和革命斗争所培养和锻炼,同时大部分指挥员就都是从战斗员中成长起来的。在周大勇身上,普通的然而英勇非凡的战士的特色尤其鲜明;他是我们人民战士的一个典型。他的性格的成长,体现着一个普通的勇敢的战士怎样成为一个英雄和出色的指挥员的成长,而尤其体现着一个普通人怎样成为一个不能摧毁的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周大勇成长的具体历史,反映着人民革命的一长段艰苦斗争的历史。他是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投军的,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而在他投军前,他已经汲取了革命的乳液,尤其是喝够了革命受挫折后的灾难的苦液;在投军后,党和部队的教育以及一次一次的艰苦斗争把他逐渐炼成了具有铜筋铁骨和钢的意志的人。他的成长也能够说明:他是那种除了自我的部队就没有另外的家,也不相信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另外的家的人中的一个。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除了党,人民,祖国,人类实现社会主义梦想,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在他们,唯

一欢乐、光荣的事情,就是为人民而战斗,而牺牲。

这样的人,看起来诚然是单纯的,然而却是内心最富有的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是体验着党性的人。因为他们最深刻和最密切地联系着人民的苦难和期望;他们任何一个行动和思想,都会先去体会党的教育和党的意志。他们是亲身地体验着被压迫劳苦群众的切身要求的,也是亲身地体验着劳苦群众仅有在党领导之下团结起来斗争才能解放自我的实际的革命道路的;所以,无产阶级的梦想,党的领导,人民的胜利,就成为他们的最坚强的信仰力量,这使他们在敌人和困难面前成为大无畏者。这是真正的人民战士和英雄,是千锤百炼出来的英雄,而不是仅仅立了一两次功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只要在内心上不失去和人民,和党,和自我部队的联系,不失去信仰力,是无论放到什么地方去都不会被毁灭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所描述和歌颂的英雄和战士,在根本上就都是这样的人物。

书中还描述了为了战友能安全走出沙漠,把一袋水留给他人而渴死牺牲的老炊事员孙全厚,“让连长喝吧……别……浪费……浪费东西了,让连长……走出沙漠……”他临死前仍为他人着想,真正体现了革命军队的精神;为了游击队的安全抱着孙子牛栓跳下高崖半生不遂的游击队长李玉山的父亲李振德老人“你们都是贼!终不得好死!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他临危前不屈的话语震撼了我的内心,这真是一个浑身铮铮铁骨的老汉啊:我还清楚地记得,团参谋长卫毅牺牲后,他在一连的弟弟卫刚抱着他的尸体嚎啕大哭:“哥,你不能死啊!让我替你去死!让我替你去死……”这撕心裂肺的哭声,像融化了的铁水,一点一点地滴在我的心坎上,这真是一对情比金坚的好兄弟啊!

为什么共产党能顺民意、得民心呢这个问题在书中有了解答。在书中,彭德怀将军曾说过:“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住一扫帚打;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可是每一家都离不了它。”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将军啊!不当受人民崇敬的“菩萨”,而要当供人民使用的“扫帚”,不是一个伟大的、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将军,说不出来。书中第六章第五节中,陈兴允旅长以往这样地描述过我们的战士们:“我们的战士,把自我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他们即使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进取自动毫无怨言。一个人,望着他们就不明白什么叫艰难畏惧。一个人比比他们,就觉得自我贡献太少,就觉得自我站在任何岗位上都不应当有什么不满意。”人应对他们,还有什么个人打算,那会羞愧而死!

当团指导员张培让周大勇传达中央撤军的决策时,周大勇是“才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几个字:‘我军……退出延安……’”然后“战士们像听到什么命令一样,哗地一齐站起来……有人低声哭了!眨眼工夫,全场人都恸哭起来。有的战士还跺脚,抽噎着哭。眼泪滴在手上,胸脯上,冰冷的枪托上……人民解放战争打了八个多月,难道我们放弃的地方少吗有许多战士亲眼看见自我的家乡放弃了,可是谁淌过一滴泪呢自我参加了人民军队十年开外,也没见过战士们这样哭过!”这声音,是从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解放战士的身上发出来的,但这对党、对中央的一腔忠诚,使这哭声不再普通,不再平凡——这是多么神圣的哭声啊!

“每一场战斗,都会有人牺牲。我们陕甘宁边区的每一片土地,此刻都染上了鲜血”这是周大勇说的,也是我们读者的感想。如今,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再有硝烟,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有时候,人要懂得珍惜,想想“一寸山河一寸血”,想想“一片土地一片血”,再想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

《保卫延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都烙印着那段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在那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受尽了屈辱。然而悲愤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中国勇士们的精神,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如今完美的和平生活。在清明期间,我们总会伴着“上帝的眼泪”,在无数座烈士的墓碑前纪念他们。而这次,我还阅读了《保卫延安》这本书,让我不禁再次感叹烈士们的英勇顽强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保卫延安》一书中,作者以一个连队为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抗战时期烈士们的艰辛与奋勇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为之敬畏。

在书中,周大勇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中央宣布撤离延安中,周大勇看着倒在血泊中的人民,胸中燃起愤怒与正义之火,他不顾自我的安危,坚守在延安,保护着百姓们的生命。他总是冲在最前头,就像一匹拉不住绳的牛,可他又充满了智谋,渡过了一次次危机。他是我们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英勇,令人赞叹,他的爱国,令人敬佩。在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也与周大勇一样,而他们就是历史上无畏英雄的象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二字。

《保卫延安》中用严谨的文字刻画的那些英勇人物令人钦佩,我们要向烈士学习,虽不必须能上战场拼搏,却要时刻怀着一颗爱国、爱党的赤诚之心!

《保卫延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3

最近我阅读了红色经典小说《保卫延安》,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述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读完这一部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其实,能出色、真实地反映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的长篇小说,我深深为其中伟大的任务形象,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所感动。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树、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反映出了我军领袖的战略智慧和长远的眼光。作品所刻画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资料丰富,从高级将领到基层连队的个中战斗生活,大大小小的战斗均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以及根据地的人民和游击斗争的活动等都有深刻具体的正面描述。作品真实地战线当时的严峻战争形势,不避讳敌强我弱的悬殊形势下的空前残酷和壮烈的战斗局面,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要取得胜利,必不可免的要流血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单凭一个将领,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它是将士上下一心合作的结果。在《保卫延安》中,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的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将领到战士为誓死保卫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其中更关键的是采取了群众路线,我军战士在战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战的精神,感动了根据地的人民。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全民战争的胜利局面。而国民党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占了绝对的优势,但他们战斗的目的仅只是为了消灭共产党而维护自我的利益,却忽略了人民的利益。武器在精良,也是要人来掌控的,国民党军队将士上下不一,失败也是必然的。作品中的共产党战士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活力,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解放军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流血牺牲,甘愿为党

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伟大思想觉悟。

战斗中,虽然我军牺牲了许多英雄战士,但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是死得其所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是重于泰山的。他们这种为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充分表现出了共产党能够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她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品中共产党高级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同群众平等的平凡一面,表现出了他们可爱的一面,也体现出了共产党党员,即使是再高级的领袖,也同普通群众一样,没有特权。作品还揭示了中华民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才能取得胜利。

《保卫延安》一书刻画的都是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形象,而在和平年代的今日,可能再也不会有这种为人民而战的壮烈场面,可是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党员必须具备的精神觉悟。作战坚持党的领导,取得了完美胜利,而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过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成就,更坚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要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

虽然英雄牺牲了,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留芳千古的神话,他们是伟大的,是永远不朽的丰碑。

《保卫延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4

我院第一党支部开展“红色经典读书日”活动,我选择阅读《保卫延安》这么红色经典书籍,了解了“延安文人与文学创作”,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先是导入“‘延安时代’给我有什么启发在那个时代,文人们究竟是个怎样的生存状态,以及文人创作的情景究竟是怎样的”

一、延安文人与“五四”启蒙话语

延安文人大多是“五四”知识分子的第二代、第三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理解知识与教化成长的。所以“五四”的启蒙话语作为一种精神品格在延安文人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延安文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

(一)“延安”的由来

黄教师先出示了一个传说:佛传尸毗王在清凉山修行之时,遇到老鹰捕食小鸽。纷争中,尸毗王割肤喂老鹰以解救小鸽;一说赶走老鹰,割肤喂养小鸽。肤施之谓,得源于此。

这就是延安的美丽传说。 

(二)延安文人的“构成”

延安文人产生在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人员成分复杂,有叛逆者丁玲、逃亡者以及追求者萧军等,据统计那时候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延安的文人有两万两千多人。可见在关键时刻,追求祖国统一及完美梦想的文人是相当有历史职责感的。

(三)延安文人的生活与创作

延安文人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天国”里,享受着中共战时实施的供给制所给予的物质生活的保障。在津贴、伙食、衣服、窑洞、唱歌、跳舞、散步等方面都做到了自足。津贴,当时士兵一个月的津贴是1。5元,排长是2元,师长以上的是5元,教员是10元。可见当时对知识分子是多么地重视。毛毛泽东一个月也才领5元,那些知识分子就有10元呢。伙食也是有“大灶”、“小灶”之分,“大灶”的吃小米,“小灶”的吃面食。那时候全国上下都贫穷,吃不饱,有人形容饥饿的诙谐诗句是“汗水与面条齐飞,缸子与眼睛共色”。幽默有余,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着装方面,当军官的穿四个口袋的衣服。延安的时候,大家统一住窑洞。那时候,大家团体团体抒发情感,唱歌成为一种情感的巨大释放。吴伯萧在《歌声》中说道:“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是一种号令。千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的号令战斗。”多么气势凌人呀。

(四)延安文人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潮

在文艺政策方面,主持中共中央的文宣机构是洛浦(张闻天)和博古(秦邦宪)。毛泽东起草过题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具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职责感的生动体现。全面抗战开始后,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相继沦陷。这些地方,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全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亦集中于此。在这些城市即将落入敌手之际,知识分子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中共中央作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根据地党组织和一切党的军队,应当很多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只要是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当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们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去磨练,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并按照具体情景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对于不能入党或不愿入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应当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工作。

二、《讲话》: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一)《讲话》出现的前后背景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谈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时说: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我们此刻讨论文艺工作,也应当这样做。

此刻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中国的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面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的结合;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目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发生的争论问题。——这些就是实际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就要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研究我们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那里把当时的历史事实概括为七个要点,简明地阐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我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准确地说明了《讲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的一九四二年前后,在世界和中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九四年,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希特勒德国并吞了大半个欧洲,并同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十二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暂时优势,使得整个国际形势起了急剧的变化,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头。

三、延安文人:走向民间与彰显意识形态

对“民间”或“传统”的借用,正是现代性知识传播的典型方式之一。现代政治是经过共同的价值,历史和象征性行为表达的团体认同,从而梳理和重构具有自我的特殊的大众神话与文化传统。

为了贯彻《讲话》的精神,延安文人走向“民间”,走一条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进而开辟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小说、报告文学、民歌体叙事诗、戏剧(戏曲)等。

延安文人的自觉性与觉悟,让我们深受感动,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推荐访问:延安 心得体会 保卫 保卫延安的读书心得 保卫延安读书感悟 阅读保卫延安心得体会 《保卫延安》的读后感 保卫延安阅读心得1000字 保卫延安读后感600字精选六篇 保卫延安读书笔记800字 保卫延安书籍读后感60字左右 保卫延安读书感 保卫延安读书心得600字